云南古戏台:散落在世间的古建精灵

曾经的云南戏台

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

更是一方文化展台

锣鼓喧天,丝竹盈耳

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

在此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

诉说着忠孝节义、世间百态

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如果你的记忆曾散落于此

请随我们的脚步一起看看云南古戏台


鲁迅先生曾在《社戏》一文中写到:“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虽然没有先生笔下宛如仙境的月夜古戏台的观感,但这些年的多趟省内出差,也庆幸自己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一座座云南古戏台的风貌。


云南古戏台由台基、梁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稳固,台面扎实,台顶灵巧。从上往下俯视,古戏台呈“凸”字形,主席台向外突出,形成三面均可观的布局。缩于后部的左右两侧,为副台或耳房,供演员更衣和休息。戏台还有演员进出场和退场的通道,称“出将”“入相”。从造型上看,大多数戏台建筑飞檐翅角、琉璃彩瓦、古朴典雅,其脊上往往饰有龙吻、瓦兽,门窗、板壁、梁坊上有木雕或彩绘各类戏曲人物或花鸟图案。


最初的戏台大多与寺庙合二为一,戏台上演的戏不过是为了给神灵看,人仅为陪客而已。戏剧成了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古戏台也成为承接人神之间达成某种契约的圣地。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听曲看戏成为人们最奢侈的享受和消遣。古戏台作为一个艺术殿堂,成就了一批批忠实的观众和民族戏曲的真正知音。


乡镇里的古戏台,贴近民众,撩拔过多少人的情怀。演出的传统戏曲均为大众喜闻乐见,极易触人之感情。文人墨客看得懂,平民百姓也看得懂。方寸天地,小小戏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在音乐、唱腔、念白和演员动作表情的渲染下,被淋漓极致地表现出来。


这些传承至今的古戏台,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艺人提供了献艺施才的场所和平台,也给芸芸众生带来了精神寄托和人文关怀。它们如同一个个醒目的感叹号,为数百年的云南戏剧历史进程作出了一条条沉重的注脚。


保山金鸡古戏台

金鸡古镇曾是滇西南古丝绸之路进入缅甸的重要驿站。


古镇中心街道呈“丫”字形相交,沿街民居是传统的滇西建筑风貌。古戏台位于金鸡村文庙街西端与季平街衔接处,始建于清代中叶,民国初期重建。戏楼为单层歇山式阁楼,楼面中凸边缩,楼上为戏台,楼下为街门。戏楼前是一个狭长米露天剧场,地面近低远高,后面的观众也能看到戏。两边店铺围住了剧场,可以边做买卖边看戏。


大理双廊古戏台

大理市双廊古戏台位于双廊镇,该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民居、寺庙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大理双廊古戏台古戏台于2012年被收录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


大理周城村古戏台

周城村在大理苍山沧浪峰下,是大理最大的白族聚居村,属喜洲镇。粉墙青瓦,巷道幽深,南、北两个广场上,各生长着两棵高大的榕树,砖木结构的古戏台位于北广场。


凤庆鲁史古戏台

凤庆县鲁史镇,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古集镇群落中有“兴隆寺”、“四方戏台”、“文昌宫”、“南屏街”、“文魁阁”等文物景点。


官渡古镇古戏台

在金刚塔后面,有一座两层的戏楼,这是重修官渡古镇时,在原有戏楼的原址修建的。当年,这座康熙末年建起的戏楼上演了无数精彩剧目,二楼的戏台需仰视才得以看见。在至今健在的老人的记忆中,这座戏台还有过热闹的景象,附近的一甲到十甲,罗衙到广丰,各乡镇都有唱花灯的高手。而每逢年节,这些高手都要聚集官渡,比试嗓子。


会泽娜姑古戏台


会泽江西会馆古戏台


建水朱家花园古戏台

丽江黑龙潭清代戏台


沙溪寺登街古戏台


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与兴教寺遥相响应。每逢民族节日,全镇白族儿女各自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齐聚四方街,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四方街上人头涌动,兴教寺里善男信女敬拜神佛,一片欢乐吉祥。其中最为热闹当数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据说,在沙溪一直流什着一个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四方街古戏台上演同过,不能称是沙溪人。可见四方街古戏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姚安光禄古镇古戏台


古戏台位于最为著名的姚安军民府。姚安军民府以高氏宗祠、衙署、戏台呈中轴线布局,规模宏大;高雪君祠则有典型欧洲建筑风格。


云龙功果桥古戏台


明代以来,吹吹腔的演出活动遍及云龙山地白族村寨。从前,云龙境内有13个戏班子和15座戏台,最早的旧州三七戏台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其余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现在,保存完好的古戏台有8座,活动正常的业余剧团有8个,演职人员达500多人。各剧团都有戏箱、服装、道具、脸谱和唢呐锣鼓乐器等,部分剧团还有灯光和音响设备。


就爱去文旅全媒体 孟志刚 文 图

责编 赵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