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陶匠】冯稀婧——以年轻人的眼光重塑华宁陶的故事

编者按:历经六百多年历史的华宁陶,生生不息,窑火不灭。为深入宣传推介华宁陶,讲好华宁陶故事,我们围绕产业发展及匠人、匠心精神,走近华宁制陶人,通过深入沟通和对话,持续推出“华宁陶匠”专题,带你走进华宁制陶人的世界,深度聚焦华宁陶,感受来自手工艺人手心的温度和执着。

冯稀婧

1996年 出生于玉溪市华宁县青龙镇

2017年 成立华宁宁州宁景陶艺工作室

2018年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

初识冯稀婧,第一印象是这个女孩爱笑,是那种眉眼可以笑成月牙般的笑。与人谈吐的语气间带有典型的90后看不惯世事的小傲娇。

造访冯稀婧工作间是在一个秋雨绵绵的晚上,沿着窑街一直往上走,在龙窑尽头左拐的一栋民房二楼的屋子里,一角整齐的摆放着修好待加工的坯子,一角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台,明亮的台灯下系着工作围裙的她正在给一个灵感源于编钟的茶叶罐刻回形图案,工作台上散落的各种形态,长短不一的雕刻工具正任由她随意的挑选切换。不清楚是雨夜的烘托还是台灯的氛围,那一刻感觉这个女孩摒弃了所有尘世的喧嚣,安静且美好。

攀谈间得知,为了将编钟的形态还原到茶叶罐上,只是刻回形图案,黏贴铆钉便消磨了她很长一段时光。我们在赞叹手作人的作品时,更多的只是在担当一个看客的身份,并不曾想到,每一个作品背后从灵感迸发到作品最终成型的过程中流下的汗水和错过的春秋更替、花开花落。

谈到作品的定位,因为体力不如男子,大件器型的拉坯难以实现,所以她说想做自己的东西,不在多,但是都要有特色。我追问:特色源于何处?她说源于灵感。灵感是一个空洞的词,有时稍纵即逝。但于冯稀婧而言这似乎并不是难题,她总能用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华宁的柑橘、古代的编钟、啤酒瓶子……似乎所见的一切都能成为她创作的灵感,并将这些或空洞或稍纵即逝的灵感幻化成形,以我手塑我心,用陶做替身,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

灵感是艺术创作的魂,技术是艺术作品的外化。90后的冯稀婧在交谈间毫不避讳自己现阶段的短板,她说:有的时候,因为自身技艺的不成熟,灵感会被扼杀在摇篮里,说完依然是笑,眉眼弯成月牙。知不足而补不足,日常生活中她常怀谦恭、自省之心,虚心向陶行业的前辈学习请教,只要一空下时间来,便抓住学习的机会充实自己,参加陶器烧制技艺相关的研修研习培训。

谈到未来的规划,对自己有清晰定位的她说,压低成本的批量化生产销售固然能带来利润,但我更想往手作小作坊模式发展,一个小气窑,一个小柴窑,做自己的作品,东西不在多,但都有自己手作的温度与特色。

至此,我们或许不再应该把手作理解为单纯的手工劳作,因为在手作的背后,一定有一颗经受得住漫漫无涯时间洗礼的心在控制着双手,手作的器物也便因此多了一份匠人的专注与用心。一眼看去,朴实无华,甚至带有一丝粗糙的质感的小物,于细节中也便窥见了匠人之心。

秉持手作匠心,冯稀婧定能用年轻人的眼光重塑华宁故事,手作出更多装得下故事的器物。愿这个心似花开,温暖如故的女孩在享受与陶独处的静默时光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文旅头条融媒体通讯员  王秋琴  文/图

见习编辑 李舒琪

审核 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