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考】禄 丰

我们对一个地方的认知,往往会通过现有行政区划的地名和行经的路径,从而对其山川、物产、气候有大致的印象。在云南众多的县份中,禄丰算是比较独特的一个。在禄丰境内,古代的驿道大致与今成昆铁路相仿。进入汽车时代后,滇缅公路及320国道出安宁后,经草铺、腰站、禄丰、一平浪,要翻过积山坡,行经沟壑河汊,不再绕行广通便一路向西了。后来安宁到楚雄的二级路,与现瑞杭高速稍有不同,要穿过春天开满菜花的彩云坝子,而不是一掠而过。若几种路都走过,便能对禄丰留下多面的印象。

这多面的印象,其实也是禄丰地名变迁的写照。西汉时期,王朝设立的益州郡二十四县中,这里被称为秦臧县,包括今禄丰、富民的部分区域,与双柏并列。《汉书·益州郡》说:“秦臧,牛兰山,即水所出”。方国瑜先生考证,“即水为今禄丰河,发源于罗次,汇富民、禄丰、易门之水……入礼社江”,此处疑“罗次”为“罗川”之误,南入今新平三江口的当是星宿江,最后入元江。禄丰县城之东肥美的罗茨坝子,只有螳螂川的小支流,与富民等地河水汇集后北上流进普渡河,最后汇入金沙江。唐樊绰《云南志》卷四载:“独锦蛮者,乌蛮之苗裔也,在秦臧川,南去安宁两日程”,这里的独锦蛮属乌蛮,秦臧川当是汉代的秦臧县所在地,南诏时称为“茨赕”,老一辈叫的罗茨,曾经为县,含仁兴、碧城、勤丰诸镇,但目前已在行政区划上消失。

今禄丰县,其实是旧时罗茨、禄丰、广通、盐兴(今黑井)诸县的合并,每一个旧县都有不寻常的历史。从字面来看,禄丰不失为一个好名字,俸禄丰厚,财源广进,或为古今体制内人的梦想——但这并不符合原意。

樊绰在《云南志》卷一中不仅记载了秦臧川,也记载了一个叫“龙和”的地名。“从安宁城至龙和馆一日”,也就是说,龙和到安宁城有一天的路程,而爨部也止于龙和。因此,疑龙和即为《元史》所称的“碌琫”的对音。从《大明一统志》、李元阳《云南通志》、《肇域志》等记载看,在元代以前,这里已称为“碌琫”。《元史·地理志》禄丰县一节载,“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译谓碌为石头,琫为甑,讹为今名。”方国瑜先生在《两诏、六爨地理考释》中曾有相应的按语,称“今爨语谓石为鲁,篮为奉,甑与篮形相似也”。所见著述多认同此说。在古今彝语中,“碌”为石头之意。古今有大量带“碌”的地名,如楚雄称“峨碌”,意为“石头城”;元代建州时,禄劝称“碌券”,意为“石头山下的坝子”。

那么这个甑子或篮子形状的石头是否存在呢?吴光范先生在《云南地名探源》中说,据采访,禄丰县城西董户村附近河中,曾有高达二、三丈的石堡,俗呼为“石甑子”,相传为古代某道人镇妖之所。还称“解放后修铁路始拆除,其时,围观群众甚多。”但细查,成昆线并未经过董户村,拆石堡的是抗战时修了半截、未完工的滇缅铁路工程所为,还是修南昆铁路取石之需?尚待考证。

和元代以来云南许多地名相似,之所以将“碌琫”定为禄丰,正是将土语中“不雅顺”的地名作了改易。史册中常见“禄琫”和 “碌琫”两种写法,于是选择了“禄”;“琫”则改为同音字“丰”。这不是臆测,在《元史·大事记》中有明确的记载:“至元十三年正月丁亥,云南行省赛典赤以改定诸路名号来上。盖云南地名多用土语音译,至是其名不雅顺者,大都改易也。”

后世,与此相类似的还不止一处。禄丰有个让人一眼难忘的地名“一平浪”,其地产煤,彝语原名为“矣皮蒗”,意为多条菁水汇合之地。1933年,张冲将军曾任云南省盐运监督使,在对黑井区各盐场深入调研后,提出并实施 “移卤就煤”,把元永井地区的盐卤,通过管道输往二十公里外的一平浪,以煤代柴煎盐。历经五年努力,治盐工程于1938年竣工。当时,为便于行文管理,将“矣皮蒗”定名为“一平浪”,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