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深厚的永仁文脉

永仁文脉是永仁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时空。时间均匀地流淌过永仁的每一块土地,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生产生活的印迹,这些印迹改变了过去的空间,产生了新的空间,新的空间记忆了过去的时间,又迎来了新的时间,时间更迭、空间变幻,历史长河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形成了丰盛厚重的永仁文脉。


永仁文脉与中华文明一起源远流长。永仁与元谋山水相连,温暖的金沙江及其丰富的支流,在这里冲积出大大小小的平地,给早期人类生息、繁衍和劳动带来了便利,历经历史长河的冲涮与洗礼,绝大部分空间因无法复原,或无法理解,而变得平淡无奇,但终究有两枚元谋猿人牙齿化石,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在永仁的土地上,也留下了诸如生活在300万年前的人猿超科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的菜园子文化遗址及永兴乡的灰坝岩画,让永仁的文化时空变得那么遥远深邃。

文化是时间的沉淀与累积,文化是时间的符号和记录。就尝试用“5000年史前文化遗址、2000年西南丝绸古道、1800年诸葛南征营地、1300年直苴彝族赛装、400年儒学濡养苴却、100年建县永定仁城”这“六句话”,从时间上来总结永仁历史上的标志性文化事件,来记录永仁5000年文明历史。

5000年史前文化遗址


《永仁县志》载:“永仁历史悠久,生活在300万年前的人猿超科化石产地——竹棚,原属县境辖地,1956年才划归元谋县。菜园子新石器遗址和以维的为代表的石棺葬墓群的发掘,表明永仁的先民在进入原始社会晚期已开始过着定居生活,用自制石器从事农耕及渔猎,并学会制造陶器和打磨骨器,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着灿烂的史前文明。”新时器时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在永仁县境内发掘出一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是菜园子遗址。位于永仁县旧城南一华里的永定河畔菜园子区域。1983年试掘,出土遗物有陶、石、骨器百余件,并发现7座房屋屋基,经C-14测定年代距今为3211±90年。考古揭示当时的住房是半地穴式,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炭化稻谷。二是永定石板墓。1982年云南省博物馆与楚雄州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永仁县永定镇石板墓30座,出土的深腹、大口罐与元谋大墩子相同。三是维的石棺墓。位于维的乡维的村委会南面560余米的打米嘎列山梁上,东距维的村民小组800余米,该石棺墓群在1985年11月进行了全面发掘,揭露新石器时代石棺60座,清理出各类磨制石器和陶器器物205件,建墓材料为红砂岩质地的层状石板,当地村民称为“猪肝石”。四是灰坝岩画。位于永兴乡灰坝村委会红星水库下面800米,白马河中游北岸的一青灰色石英岩表面,属新石器时代遗物。岩画使用天然铁矿粉绘制而成,现存2平方米的不规则遗留画面,还能清楚看到一大一小舞蹈着的人,在舞蹈人的上方有十余个手掌印,有的呈指点状,有的呈放射状,有的是叠加状。灰坝岩画是金沙江发现的最南端的岩画之一,也是金沙江流域首次发现手掌印的岩画点。

2000年西南丝绸古道

(西南丝绸古道)

永仁地处云南北大门,自古就是融会滇川的重要通道,在中华文明发展乃至世界商贸流通中,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以印度为终点,是一条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全球化贸易、文化通衢。其中有两条古道,一条从宜宾经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南华、云南驿至大理,一条从邛崃经雅安、灵关、西昌、永仁、大姚、姚安至大理,再西行腾冲出缅甸至印度。永仁还是大姚石羊井盐北向运往四川、甘肃等西北地区的古骡马盐运驿道的必经之地,途经现在的永仁县中和镇渡金沙江,再达永胜、华坪及四川会理等地,在中和镇留下了曾经盐商如云、马队如梭的中和老街,留下了融汉彝白族建筑风格为一体、形似土司府的走马转角楼、四合五天井的夏家大院,留下了贯穿永仁全境、现存星星点点、隐约可见深深浅浅的马蹄足迹的灵官古道、盐马古道和藏彝走廊,永远歌唱着永仁古老的歌谣,永远放射着永仁文化的光辉。

(盐马古道上的中和老街)

1800年诸葛南征营地

建兴3年(225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征讨南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由三降(现会理)渡过金沙江进入青蛉(现大姚)、弄栋(现姚安),追击孟获于楚雄州境,其间一度在楚雄州境的两姚地区与孟获接战会盟,在永仁县的方山脚下金沙江边留下了“五月渡泸”,在方山顶上望江岭旁留下了“诸葛营垒”,诸葛之“仁”之“智”,尽在村民饭后茶余之间。诸葛亮五月渡泸,地点考证在四川会理与云南永仁交界的拉鮓;诸葛亮七会孟获,传说第三会就在永仁的方山。诸葛亮有智有仁,能反复抓住孟获靠“智”,又能反复放归孟获靠“仁”,仁智双全,民众服信,地方安宁。在创意开发方山景区中,可以把“诸葛方山、中国仁山,外方内仁、福及滇川”作为文化定位,设想着在方山恰当位置雕塑一个诸葛亮羽扇纶巾的高大形象,在其底座的正面刻上《出师表》全文示其“仁”,背面刻上“七会孟获”故事示其“智”,提升“诸葛方山、中国仁山”的文化品位。

(方山诸葛营村)

1300年直苴彝族赛装

相传很久以前,彝族年轻猎手朝里若、朝拉若兄弟俩,从月利拉巴(现大姚县三台乡)来到直苴打猎,发现这里水好土肥,在他们弯腰饮水时从箭筒里掉进黑泥潭里的三颗谷粒,夏天里发成了三大丛,秋天里长出像马尾巴一样粗壮的谷穗。兄弟俩把丰收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乡亲们都搬到直苴定居耕田种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兄弟俩成为直苴村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汉。村里老人一心要给兄弟俩选择称心如意的对象,征得兄弟俩和大家同意,决定采用彝绣赛装选美的方式。经过一年的准备,就在公元666年正月十五那天,村里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特别是姑娘们穿着自己用心绣制的彝族服装,纷纷涌向村后的山坡上,吹拉弹唱、载歌载舞,举行了首届彝族赛装节。赛装赛到日落头,打跳打到月当空,兄弟俩各自选中了自己的如意新娘。

直苴赛装,绽放千年的服饰展演。1300多年来,直苴地区彝族同胞和周边群众千年过一节,一节过千年,永仁直苴成为“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启动仪式”的永久举办地。一个古老的民族节日,一方面回归民间、扎根沃土,如期开展正月赛装节、四季赛装周、周未赛装会、天天赛装舞,一方面面向末来、走向世界,彝绣之根、根深叶茂,赛装之源、源远流长,服饰之美、美美共享,文化之魂、魂牵梦绕,艺术之业、业兴民富,永仁成为彝绣之根、赛装之源。

400年儒学濡养苴却

(修复前的黉学庙)

永仁古称苴却,苴却社学是永仁有史记载最早的学校,由大姚县令谢于教于万历丙辰年(1616年)冬创建,为永仁官办学校之始,到现在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为永仁一中校内的黉学庙,是纪念孔子、弘扬儒学的圣地,既是拜祀孔子的地方,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大姚县志·重修苴却社学记》载:“前明万历丙辰冬,邑令青莲谢公讳于教者,以征粮按其地,虑其去县治甚远,而教化之未易覃敷也,爰仿古社学之意,创建文庙,立先圣牌位,门庑、池泮惧与郡邑学校同。令博雅老成之儒,考钟伐鼓、横经论道于其中,集附近之英才而教育之。圣人之道,于是晓然于边陲矣。”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黉学庙仿古社学之意而创建,原为祭孔兴学,多为读书人祭拜孔子和研学经书之地,历经400多年,一直兴教育人。但因战乱驻军,曾多次毁废修缮,清康熙年间董安帮捐资修复,清乾隆年间陈诠再次修建,清同治年间谭翌邦复修正殿,成为永仁县教化历史的载体,更是永仁县建筑艺术的见证,具有存史、鉴史的作用,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经风雨,毁存参半,但风韵犹在。

(修复后的黉学庙)

2012年的一个春日,我站在永仁县建设局楼上,突然看到对面年久失修、残破塌陷的黉学庙,内心感动欲呼:一个深具文化内涵的县名后边,必然有一个创造文化内涵的群体,必然有一条流淌文化内涵的长河,更必然有一幢承载文化内涵的建筑。用心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皆赞同县人民政府对其及时进行抢救性修复,于是迅速组织规划设计,广泛动员民间捐资,打牮拨正大成殿、大成门,落架维修南庑、南耳房,恢复重建围墙、北耳房,整理绿化庭院,完善排水消防,铸造孔子铜像于大殿之内,雕刻孔子游历图于月台两侧,完工后移交永仁一中作为教育文化博物馆使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永行有道,仁爱无疆;并倡议成立永仁“仁”文化研究会,挖掘传承发展好永仁“仁”文化,以便用永仁“仁”文化内涵塑造人、感化人、濡养人,让永仁文化激发人的灵气、提升人的品位、温暖人的心灵。历史总会有出奇的相似之处,创建黉学庙的1616年,为丙辰年,400年后再度修复黉学庙的2012年,为壬辰年,两端两个龙年,其中蕴含的教子育孙,兴教兴仁的深长意蕴,耐人寻味。

100年建县永定仁城

永仁县古老而年轻,1924年才设县,即将迎来建县百年,值得总结庆贺,包括编辑出版《永仁百年》。永仁文明历史悠久,从遥远的上古年代起,就有亦耕亦牧的各族民众,生息繁衍在由金沙江北抱东环而成的永仁高原,为中华文明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据史料记载,仅从略而言,永仁之地,先秦时属古滇国地,汉朝至南朝属蜻蛉县,北朝至隋朝属南宁州,唐朝属微州,宋大理国属弄栋府,元明始称苴却,先后属大姚、姚安,到1924年才取原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名称首字定名设县,由此有“永仁”县名。《永仁县志》记载:1924年6月11日,苴却行政区由大姚县析出,先定名为方山县的,后奉省署令称永和县,旋改为永仁县,系取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首字定名。1958年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复归大姚县治,属大姚县永定区,1961年又从大姚县分出,仍称永仁县;除原辖区外,另将大姚县的中和区划入。1956年国家新设攀枝花市,将大田区、仁和区划归攀枝花市,1974年又将平地、大龙潭两个公社划入攀枝花市,永仁县即成如今规模。

“永仁”一名虽出现较晚,在各种典籍中鲜见记录,但在大姚、姚安旧志中,均有关于永仁辖区内之苴却、方山、泸水、拉鮓、诸葛营、回龙桥等地域、地名的记述。几经区划调整,永仁现辖区面积2198平方公里,11万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地生产生活在金沙江北抱东环而成的永仁高原上,绿色生态,阳光康养,永续永定永往永远永行有道,仁城仁乡仁山仁江仁爱无疆。

文旅头条通讯员 李明峰 文/图

见习编辑 李舒琪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