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丨党建引领下的西畴之治

“西畴精神”先进人物的故事灿若繁星,不止一个领头人在带着群众前进的关键时刻“火线”要求入党,他们理由都是一个,“成为党员,才能依靠党组织更好地带着群众干。”

在西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

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突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如今的西畴挥别旧时光景,山变绿、水变清、村变美、产业兴、社会稳,形成了“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没有强大的基层党组织就不可能有西畴精神!”说这话的时候,西畴县委书记蒋俊斩钉截铁。

西畴县委的办公楼是上个世纪80年代就建成的,这种制式的党政办公楼曾经在很多地方都有,但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在西畴有个奇怪的现象,到村小组的路最好,到行政村的路还好,到乡上的路一般,但到县里的路有点差”,蒋俊跟记者笑谈。

“四轮驱动”合力筑路是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过程中发挥强大作用的典范。

毛主席的光辉批示按语

2013年,西畴县展开五年公路大会战,但财政困窘是摆在县委县政府班子面前的难题。到村小组公路国家没有补贴,当时硬化1公里水泥路仅水泥、沙石等材料成本就在20万元左右。“我们是诞生西畴精神的地方,等难以改变穷窘,干才能迈向富裕!”西畴县委县政府拿出了“不可思议”的融资方案,按照石山区和土山区硬化1公里道路县里奖补5万元和7万元的标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标准后来有所提高),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哪里主动就先支持谁。在基层党组织带动动员下,西畴村村寨寨行动起来,“董马乡的一个村,村干部抱着十多万元的集资款来到乡里,催促乡干部快去落实县里的奖补资金”。

时至2020年,县委县政府特殊的农村公路“投融资政策”战果辉煌又令人感动,县财政投入的2.2个亿,带动了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7.6亿余元,在这个过程中,占地、占房、占林都没有一分赔偿,由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己协商解决。

置身西畴乡间,一条条农村等外公路虽然蜿蜒,但如绸带般坚韧地串联起村村寨寨。“最高潮的时候,每天西畴有十多万人在修路”。

5分钱工程。陈明凯 摄

而今,西畴县公路密度273.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硬化率均达10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100%、路面硬化率达99%。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起着“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西畴县坚持以党的组织体系全面覆盖领导治理体系,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成政策资源优势、项目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有效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我们坚持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出台《西畴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十有十强’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搭建‘有头雁、强带动,有课堂、强素质’等为内容的‘十有十强’作用发挥平台,引导基层组织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促乡村治理上担当作为,凝心聚力做好“末梢治理”大文章,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新乡村社会。”蒋俊介绍。

创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西畴县充分激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首创精神,创造性地探索实施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

“五分钱自治工程” 被云南省作为基层“六小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

兴街镇拉孩村曾经是一个召开党员大会只来5名党员的村子。那时,党员在村子里没有威信,党组织涣散,村民们更不知道脱贫的道路在何方。

拉孩村整洁面貌 刘珈彤 摄

如今,驱车刚刚进入拉孩村,一栋栋漂亮大气小楼便扑面而来,村容整洁,路面一尘不染。

2013年,刘丕荣当选拉孩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他上任第一步,便是把村民小组中有能力的党员升为支部书记,让各村致富能力强的担任村小组长,把外出务工能力素质好、群众信任的年轻人融入村委会。

刘丕荣说:“国家对自己的褒奖沉甸甸。” 刘珈彤 摄

2018年5月,拉孩村通过整合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万元,率先成立了“幸福超市”,并探索出了“幸福超市”积分管理办法。村民可以通过道德和致富积分在“幸福超市”换取各式各样的生活物品。

物资丰富的幸福超市  刘珈彤 摄

村党总支又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出了村庄保洁“5分钱”工程,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难题。“5分钱”工程动员村民每人每天缴纳5分钱,一年缴费18元,县级财政给予一定的奖补,作为村集体卫生保洁费用,由村聘请保洁员打扫村里的卫生。今年6月, “五分钱”工程提升为“十分钱”工程,每人每天缴纳1角钱、一年缴费36元。这个提升延长了保洁范围,保洁时间由原来的周一、五打扫,改为隔天打扫,村庄路面更加整洁,还为下步各村保洁员的工资完全自收自支打好基础。

五分钱工程

刘丕荣告诉记者,“五分钱”工程让群众用自己的钱干自己的事,既解决了部分群众村内就业、在家增收的问题,又拓宽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路径;既创新治理方式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小组脏、乱、差的问题,实现了精准脱贫和人居环境提升双赢,产生了村庄变美、就业脱贫、村民自治、卫生健康的“四重效益”。

五分钱工程

目前,“五分钱自治工程”扩展到西畴全县,共有879个村小组实施这一工程,群众累计自筹保洁费用250余万元,县级财政兑现奖补资金536.5万元,聘请1469名贫困户担任保洁员(其中档卡户810名) ,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扶志扶智,“加强版”党支部带着村民致富

2018年,西畴县在全州率先建成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并在兴街镇、莲花塘乡和拉孩村等多个村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

在思想上扶志,在能力上扶智,在发展上扶持,增强民众自我发展能力。西畴县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群众学习新思想、科学理论、道德品质、时代新风、法律法规、职业技能,把好“导向关”,育好“新农人”。自2019年以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各类农民培训16期25713人,接待来访、调研、参观、学习活动60余批次2500余人(次)。

巴西菇产业带动村民增收,也带来了幸福笑脸  刘珈彤 摄

原来的蚌谷乡龙正村被称为龙歪村,“歪儿”在当地方言里带着贬义,脱贫攻坚以前村子没有支柱产业,主要靠传统的种植和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村民们因为贫困被人看不起。

2017年,龙正村党组织找到了“巴西菇”这一特色农业产业,并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以5个村支部书记为纽带,形成了党员互助小组。

“组建强有力的党支部,通过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的有序运转非常重要,吸纳年轻人才加入村党组织也十分关键,他们能带来新技术和新想法。”蚌谷乡党委书记刘鸿说。

村党组织组织全村党员学习发展巴西菇产业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前期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龙正村通过民间筹资建设成了最初的28个棚,疫情期间,通过召集村中劳动力自己建棚,突破万难,建成了菇棚80个。如今,龙正村的这一产业已经形成了文山州最大的村集体经济,而村子采取的“党建+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也成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范本。

“党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如何具体体现?首先,种植巴西菇,合作社将向农民租地,每亩700元;之后,合作社出资建棚,并出租给农户,租金是5000元/棚(建档立卡户租棚资金由县里补助产业发展资金);种植过程中,合作社与昆明市兴源农副产品经营公司垫资,购买菌种后提供给农户;等到巴西菇成熟后,昆明市兴源农副产品经营公司以9元/公斤的固定价格对巴西菇进行回收。

龙正村的巴西菇正在冒尖 刘珈彤 摄

一开始号召大家种巴西菇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于是村里的副主任刘应考带领了4个支部干部成立了一支队伍组成互助小组,他任总组长,其余小组长每人至少要带领5户村民一起发展。

村民符松跃家里有5兄弟,为了调动5兄弟的积极性,一开始的时候,刘应考每天至少到符松跃家中3次。

等待干燥的巴西菇 刘珈彤 摄

收菇季的时候,刘应考干脆就直接把车开到符松跃家门口,夜里在车上睡觉,半夜的时候又将5兄弟叫起来,大家一起去收菇。

2018年,符松跃一家种了1个棚,赚了2万元。今年,他们家又赚了4万元。五兄弟不再“靠着墙根晒太阳了”,符松跃常常守在棚子里观察菌子的长势,脸上有了越来越多的笑容......

矛盾不出村十年不发案

历史上,西畴县的一些地方混乱与贫穷相互交织,社会治安曾被省里亮过“黄牌”。为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全县先后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整体联动防范” “平安县创建”等工程。

乡村治理犹如“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党政推动是外因,群众主动是内因,唯有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才能保持乡村治理的持久性。

近年来,西畴县构建形成“党建引领、村落协调、社会互动、群众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模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安乐村第一书记李升权正在核对当天的工作清单 刘珈彤 摄

兴街镇安乐村村民们在村委会可以一站式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办理救助、办理保险、解决纠纷,甚至还能订购机票。“在大多数村民心中,找到党员,找到党组织,总能找着解决问题的方法”。

李升权是2019年7月从西畴县中医医院选派到兴街镇安乐村委会任驻村工作队的第一书记。驻村伊始,他便积极推动党建工作,进一步升级村委会的为民服务流程,帮助村委会建设成了“一站式”的便民服务体系。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而来,身为一名医务人员的李升权,放弃春节休假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投身到防 “疫”一线。他与安乐村“两委”班子共同商议、谋划,迅速制定符合村情的防控方案,多措并举打好这场疫情防疫阻击战。封村的日子里,安乐村原本建立好的“一站式”便民服务体系发挥了很大功效,村党委总能以最快的速度搜集到村民们的生活所需、生活所求,并能通过反应迅速的党组织及时给予村民们帮助。村民们在党组织的带动下拧成了一股绳。还筹集到了村民捐款9万元捐赠给了西畴县疫情防控中心。

一批批巴西菇正在走出深山。刘珈彤 摄

以德润村,以文化人,西畴县积极探索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善治模式,创新推出坐班门诊、进村出诊、集体会诊、上门复诊的“四诊疗法”。乡村善治之路既破解了发展难题,也推动了乡村和美。

近年来,西畴县刑事案件、治安案件连年下降,全县村寨刑事发案率不到1.5%,1583个村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645个村连续10年不发案,形成“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西畴新现象” ,被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推广。



来源:云报客户端

统筹:谭晶纯

云报全媒体记者:段毅 刘珈彤 李喜翠 施颖 张登海 张文峰/文 陈飞 普建彬/图

责编:李春妮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