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中专举办民族服饰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张晓英 文/图)11月30日,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举办民族服饰文化教育主题活动,14名少数民族学生身着色彩斑斓土布自制服饰,上演了一场极具哈尼族、傈僳族民族风情特色的走秀活动。通过民族服饰展演介绍,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各民族节庆、礼仪习俗及发展变迁。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元江与澜沧江流域的河谷地带,其支系繁多,形成了不同支系不同区域间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服饰特色,出现了如叶车妇女的短衣短裤、僾尼妇女短衣短裙、碧约妇女的长衣长裙等服饰特征因地而异,式样较多。

哈尼族认为黑色是最高贵的,他们的服饰多以黑色为基底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喜欢在衣服上镶银质装饰,走起路来叮当作响,不但好看而且好听。

哈尼族喜欢用服饰发式表示自己的年纪,从服饰上可以判断未婚还是已婚,如围腰的颜色变化、帽子改头帕、耳边鬓发上是否插上银头钗、蓝腰带变白腰带、短裙黑白变化等。

傈僳族分布遍及三江流域,聚居在巍峨的高黎贡山和秀美的碧罗雪山,各地语言、居住环境、生活习俗大体相同,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常常赋予傈僳族服饰的纹样与图案以浓郁的乡土特色,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傈僳族妇女服饰的共同特点就是:自纺、自染、自织、自缝的条纹棉、麻布和五色布为衣,取花草树木等动植物构图,织制出五彩斑斓的装饰图案。傈僳族妇女一般上着右衽上衣、下穿裙子、头戴包头,喜配饰物且以海贝、珠串、绒球等居多。

傈僳族男子上身普遍穿自制麻布无领长衣。长至膝盖以下,衣服中间及两侧开口,不用纽扣,多喜欢腰间系带,有的也穿对襟短衣,长裤,头上包红、白或白、黑二色的布包头,出门时斜跨弓弩和漂亮的箭盒,腰间带长刀、匕首,既作装饰,又作武器。


傈僳族服装做工精细,不仅仅表现傈僳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住,同时也体现了傈僳族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和利用。

通过在服饰的图案纹样把傈僳族的历史变迁、分支、图腾等文化特征表现出来,并赋予某种文化意义,既是民族历史文化特别的记录,也是本民族特定社会规范和民风民俗的体现。

清朝前作为流通货币的海贝,是傈僳族服装里使用率最多的饰品,集海贝为一体的佩饰物,既是人们美化生活,展示工艺技能的方式,更是吉祥美丽的化身。

本次活动结合《用民族传统节日提高中华民族团结实效性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方向,旨在借助云南世居的古老民族哈尼族“十月年”和傈僳族“阔时节”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亲自穿戴哈尼族和傈僳族民族服饰,以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载体讲述哈尼族、傈僳族服饰丰富文化内涵,认知哈尼族、傈僳族名称、聚居地、历史变迁,体验民族服饰风俗特点和穿戴方法,进一步了解云南民族服饰的内涵,感受云南民族服饰文化美,同时激发各民族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认知其他民族,认同其他民族的存在和贡献,树立中华民族整体意识。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