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陶匠】执于龙窑柴烧窑变的陶痴——李茂祥

编者按:历经六百多年历史的华宁陶,生生不息,窑火不灭。为深入宣传推介华宁陶,讲好华宁陶故事,我们围绕产业发展及匠人、匠心精神,走近华宁制陶人,通过深入沟通和对话,持续推出“华宁陶匠”专题,带你走进华宁制陶人的世界,深度聚焦华宁陶,感受来自手工艺人手心的温度和执着。

热爱一如既往,可抵岁月漫长!人生,都会有至少一场一见如故的相遇,或是一个人,或是一场景,或是一件事,抑或,是一份痴迷的兴趣。世事瞬息万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梦想的持续努力,是不愿与最好的东西失之交臂的信念。

马上步入陶艺生涯而立之年,作品《乳白釉-单支玫瑰》在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2018“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优秀奖;作品《古滇意韵》获第十二届“工美杯”银奖;作品《宝塔瓶》获第十三届“工美杯”金奖;作品《结晶玉壶春瓶》获云岭职工第十四届陶瓷工艺品成型师技术能手;2016年玉溪市陶瓷拉坯技能大赛获一等奖,被授予玉溪市制陶拉坯技术状元;作品《天球瓶》“玉溪文博·工美杯”一等奖;作品《茶叶罐》“玉溪文博·工美杯”一等奖......创作出多件优秀作品,拉坯技术得到认可,斩获多个奖项的他,就是华宁有名的陶艺大师——李茂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991年,初生牛犊李茂祥走进华宁美陶厂,在意气风发的年纪,开启了驰而不息的彩釉人生。起初,他只是每天机械性的重复着练泥的工作,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老一辈制陶人拿一团泥在拉坯机上一会儿做出一只花瓶,一会儿做出一个葫芦,他心想,“咋像变魔术一样神奇,我也想试试。”这位年轻的小伙便在休息时间琢磨起了拉坯的技巧。


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学了三个月练泥后,李茂祥开始学做接筒瓦,进车间的第二天,他的模头有点摇,请同事帮忙看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他曾见其他老师傅弄过,就自己琢磨,不一会儿功夫就修好了,而且模头做的很正,工作效率也高出很多,出众的天分引得其他人羡慕,也激发了李茂祥对陶艺十二万分的痴迷。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几个月后,李茂祥又开始学做罐子。在当时,师傅们怕自己的技艺被别人学了去,想要得到老前辈们的言传真教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有时间他就认真观察老师傅们的做陶的技巧、手法,把目之所及默默的记在心里。下班后,再凭记忆回想师傅们的技艺,钻研怎么做出更好的罐子。大概两个月后,厂长检查工作发现他做的罐子比较轻,坯体比较薄,就安排了一张盘给他,开始了他的制陶之路。


匠心永驻,砥砺前行。1996年9月,他与妻子相识于美陶厂,那时妻子做他的助理,主要从事揉泥、施釉等辅助工作。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工资待遇,他们差点放弃了陶艺,但回想起已坚守了近十年的陶艺生涯,让他如痴如醉的魔法陶艺,最终他还是选择坚持陶艺人生路。2001年美陶厂改制,他和妻子一起到白塔山陶器厂工作,一呆就是八年,在这里他们积累了更多的制陶技艺,后来又辗转到易门、昆明等地学习陶艺知识。


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2012年1月,他与妻子共同创业,在绿林庄租地、搭窑、建厂,注册成立了茂祥陶艺。创业初期,他也曾迷茫难眠,试烧的釉连续三个月都告以失败。回想起当年他笑着说到:“当时觉得这陶器也太淘气了,现在倒是不淘气了,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熬过来的。”他不仅仅驰骋于制陶技艺的研究,就连烧制陶器的龙窑他也亲自上阵,建起来不好烧就总结经验,拆了重建,先后倒腾了三次,精确到整条龙窑的坡度,每个仓位之间合适的大小,搭建砖块的位置、间距等。直到今天,每烧出一窑陶品,他都认真总结、精益求精。手指与泥土缠绕,灵魂在指尖跳动,陶器在龙窑中经过烈火的淬炼,凤凰涅槃般的蜕变,釉料经高温烈焰发生难以预料的窑变,满窑万彩的惊喜之感,无不让李茂祥痴迷。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今,无论是选泥、配泥、揉泥,还是拉坯、修坯、上釉、烧制,甚至是龙窑的搭建,他都了如指掌、技艺娴熟。他始终坚信,无论哪一门行业,无论年龄几何,只要喜欢学,只要有决心,必然能学会。古人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做陶,先学好,再学跑,如果一来就学跑那什么都学不好。”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也成就了一位本本分分踏踏实实的陶艺人。

特约通讯员 吴春丽 文/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