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 (融媒体记者 夏仕华 文)为进一步提高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扎实做好全州非遗保护工作,加快推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12月10日至11日,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召开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举办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业务培训,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建华主持并讲话,各县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中心(所)等相关单位领导及非遗专干参加。
会议邀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胡荣梅、大理州财政局工作人员杨鲲等分别就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申报、非遗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等进行授课培训,大理州文旅系统非遗专干代表及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等对非遗工作先进做法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进行了业务交流和座谈。
李建华对下一步全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和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作出部署。他强调,明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迎来评估验收,这是对我州近十年来工作成效的一次全面检验,意义重大,各县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非遗资源的调查研究,加强保护实验区综合传习中心、所、点建设,组织和举办好传承培训活动。要凝聚各方合力,充分调动和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保护实验区建设中,以更加主动的作为和更强有力的举措,加快进度,一鼓作气,切实把保护实验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全力以赴确保评估验收顺利通过。
据介绍,自2011年大理州被原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大理州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不断探索与实践,走出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特色之路。坚持政府主导引领,非遗工作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共成立了13个非遗保护机构,建成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下设3个基地),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传习中心7个、传习所(点)153个、非遗馆5个。扎实开展项目申报和资源普查,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建成,目前全州共有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19项、代表性传承人2276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6项,总数位居云南省第一。积极组织展演宣传活动,传承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每年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近80场,“大理州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被评为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创新文旅融合,非遗活化利用成效凸显,培育出“璞真”扎染、“蓝续”扎染、“李小白”手工银壶等一批非遗知名品牌,设立了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2020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滇西·丝路云赏之旅”等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大理州共涉及其中5条。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夏仕华 图
编辑 沈艺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