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实习记者 刘娅娟)12月15日,由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办的云南省“回眸’十三五’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题新闻发布在昆明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都不断地完善,装备条件显著改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对云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全面提升  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会上,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波介绍,“十三五”时期,云南不断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打造,为云南农业发展设立了新的更高目标。

纵观“十三五”,云南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其中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全国第14位,今年产粮1896万吨,产量、单产都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2019年全省猪、牛、羊、禽肉产量可观,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056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3038亿元,全国排名由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菜篮子、果盘子产品品类丰富、供应充裕、价格平稳,有效满足了省内外供给。

“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开展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创建,推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产业基地建设,开展花卉、蔬菜两个国家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连续三年高规格评选表彰“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努力推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形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牌”拳头产品集群。

在此期间,云南贫困地区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了“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基本格局,对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培育各类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5万个,基本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有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业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支撑。

不仅如此,“十三五”期间,云南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逐步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提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农业生产、粗精加工、农旅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成一大批“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实施大中型灌区项目建设 保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供水需求

记者从会上获悉,云南省共有大中型灌区359个,涉及总耕地面积1795.1万亩,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28.3%。灌区作为粮食和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十三五”时期,云南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为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切实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加强曲靖、昭鲁、蒙开个、蜻蛉河、元谋、勐海、平远、丘北、祥云、盈江等1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计划7.22亿元,已于2018年底全面完成;有序推进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投入建设资金10.12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底,已启动实施中型灌区项目47个;积极实施新建大型灌区柴石滩水库灌区工程、麻栗坝灌区工程,截至2020年10月底,2个灌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5.17亿元。通过对大中型灌区项目的实施,预计新增(恢复)灌溉面积72.6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1.46万亩;大批骨干渠系、配套建筑物逐步建成,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国柱介绍,“十四五”期间,云南省水利厅将认真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再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及一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继续加快推进昆明市柴石滩水库大型灌区工程、德宏州麻栗坝大型灌区工程、红河弥泸大型灌区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临沧耿马大型灌区、大理洱海大型灌区、保山市保山坝大型灌区、腾冲大型灌区、保山市潞江大型灌区、红河州石屏大型灌区等6个新建大型灌区加快前期工作、确保“十四五”全面启动实施,通过灌区工程建设,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断提高高原现代农业发展灌区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

守护耕地保护红线  保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命脉。“十三五”期间,云南省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对原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优化调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48万亩;严格落实了“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实现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同时,牢牢守住云南省8768万亩耕地保护红线。以实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21万亩,为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云南省自然资源副总督查(专职)金宝轩介绍,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精神,适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今年9月,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过明确界定设施农业用地范围、助推设施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简化用地取得方式等,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还规定,严禁以设施农业用地名义进行非农业建设,严防农地“非农化”、粮地“非粮化”。截至10月底,全省共使用设施农业用地11316宗、面积2087万亩,其中生猪养殖用地4082宗,5.28万亩,有效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此外,自2016年2月,国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来,云南省自然资源部门全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从土地、资金等方面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 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林地面积4.23亿亩,森林面积3.59亿亩,森林蓄积量20.2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2位,森林覆盖率62.4%。“十三五”期间,云南林草产业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初步形成了木本油料、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10大林草产业体系,统筹兼顾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期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170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522.56亿元,年均增速14%,林草产业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做好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省林草局制发了《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七条措施》等文件,充分发挥林草产业“造血功能”。以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林下经济等林草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林地经营权流转、奖励研发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和市场化水平,并通过采取设备采购补助、产业资金奖励等扶持方式,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引导林业产业经营主体从松散型向集约化转变。

不仅如此,云南省林草局聚合渠道商和有关政府部门力量,借助中国—南亚博览会、上海农博会、广州林果博览会、中国义乌森林产品博览会等专业平台,举办了系列专题展销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推广云南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药材、香料等森林生态产品。2020年以来,举办9场生态产品推介会,与70余家企业签订购销及投资意向合同,完成招商引资近90亿元。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峻表示,今后一段时间,省林草局将深入践行好“两山”理念,聚焦“大产业”,培育“新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完善林草产品生产销售和科技服务体系,增加优质森林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做出新的贡献。

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  促进农民增收

民以食为天。“十三五”时期,云南省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十三五”期间,全省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360亿斤以上,多年来在全国稳居第14位,人均粮食占有量380公斤以上。

云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官悠房介绍,为保障粮食安全,云南省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创新储备机制,建立了15万吨省级大米动态储备,今年根据疫情应急需要,又建立了5万吨省级成品粮(大米)临时储备,食用油库存近9万吨。当前,全省粮食储备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各级粮食储备可以保证我省常住居民正常消费四个半月以上。

此外,云南省还通过深入推进“粮安工程”建设,改造升级危仓老库仓、新建粮库仓,加强“智慧粮库”建设,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印发《云南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规划(2018title2025)》,防范化解粮食安全风险,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实施“中国好粮油”云南行动计划,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通过加大投入支持、产业升级提质、推进转移就业、深化农村改革、攻坚贫困地区等方式促进农村居民增收。2016年到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是9.5%、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增速高于全国1.52个百分点。

赵嘉  图责编 李舒琪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