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期盼丰收的白族霸王鞭

诗歌是有韵律的文字

而舞蹈则是有节拍的步调

在文明起源之前

人类一边学会奔跑

另一边 直立的躯体本能的开始舞动

民族舞蹈的形成包含诸多因素

性格开朗且好客的白族先民们

崇尚农耕,乐习诗文

正是由于这样的风土人情

一种热情独特的舞蹈被孕育而生

白族的霸王鞭是白族民间种舞蹈里最具代表性和流行最广的舞蹈,它不仅在“绕三灵”、“闹春节正月”、“田家乐”等民俗节庆活动中存在,而且 在建房嫁娶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霸王鞭与白族的历史变迁、宗教活动、民族习俗和文化活动密不可分,具有古朴幽默、典雅刚健、欢快明朗,清新活波的诸多特点,反应了白族人民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团结进取的精神。

在大理庆洞村“神都”本主庙前,何松康正准备和文艺队的队员们排练霸王鞭。

清晨庙前香火,气氛难免严肃,但随着几声铜钱抖动,四周空气迅速被欢乐喜庆包围。

双肩前后摆动,左右扭腰送胯,双脚随拍节上下颠动,随着舞步的起落,霸王鞭打出有节奏的、清脆悦耳的响声。

霸王鞭有上百种打法,惯称为“套路”,一个套路最少四拍,最多三十六拍,每一拍即打一下。

何松康与队员们打的套路是庆洞霸王鞭特有的二十三拍,大家统一身着当地传统的白族服饰,模仿着祖先们农作的场景,无意当中表露了霸王鞭的灵感来源。

苍洱之间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便是白族先民主要聚居区,人们近水而居,以渔猎和农耕为主的民族。

庆洞村占得一块肥沃的土地,搭配上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尤其适宜农作物生长。

白族是一个崇尚农耕的古老民族,庆洞二十三拍的霸王鞭就是在反映人们从播种开秧到岁末丰收的整个过程。

先拿锄头挖地松土,紧接插下秧苗,最后捆上谷子。

“拍手承以臂、拍足承以踵、拍头承以颈、拍腰承以股”,也就是说霸王鞭打身上的哪里,哪里必须去接霸王鞭。

上下臂的旋绕方向和弧度的变化支配和牵动舞者全身的动势,以形成行云流水、川流不息、周而复始之神韵。

霸王鞭所用的道具是长约一米的空心竹,民间艺人皆认定其带有某些象征意义,如四个长方形孔,象征四季,孔中嵌入的铜钱数目分别表示12个月或24节令。

并不是每个喜爱艺术的人都能在午后悠闲的弹奏一曲充满着恬静的田园风情的清新E大调,何松康每天都很忙碌,家里还有几亩田等着耕种。

上个月刚刚收完稻谷,今天要种下一些豆苗。

忙碌了许久,何松康终于可以坐下休息片刻,她回想今早的排练,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

先民们从稻田里获得的灵感,从而创造了庆洞二十三拍的霸王鞭,每日劳作的这片土地同样给了自己很多想法。

她摘下一根树枝比划起来,这是自创的霸王鞭新套路,有十二拍。

何松康连忙去到同村文艺队员家中,邀请她一起练习。

这套打法需要下腰,对核心力量要求极高,排练难度很大。

但这种棉而韧,既刚毅矫健又婀娜多姿的感觉却能为今天的排练添不少彩头。

舞蹈时其呼吸气沉丹田,吞吐有度,含而不露,产生庄重大方、典雅热情之感。

以上身的胸椎部分为主动点,与下肢的屈伸转扭呼应,造成一种“仰俯曲伸、辗转反侧”的视觉效果。

配合舞蹈节拍的均衡呼吸,串联起了何松康和队员们的内心情感。

儿子们工作很忙,孙女在学校,家里时常只有母亲与何松康两个人。

八十岁的老人十分精神,她依然记得起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的场景。

小时候的何松康就是跟在母亲的身后练习霸王鞭。

时光如昨,不知不觉之间何松康都已经当了奶奶。

放学铃还没响,何松康已经买好了一个包子,在校门口等着孙女下课。

山谷流淌的清风吹向低处的田野

趁着夕阳还在留恋

祖孙二人跳起了熟悉的霸王鞭

耕耘无疑是艰辛劳累的历程

但总有收获在温暖的岁末

这是蕴含在霸王鞭舞蹈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也就是在这片原野,时空转换

我们跳着古老的舞蹈

期盼即将成熟的稻田

来源:大理非遗

编辑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