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乡村文化如何振兴?来看看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有什么好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充分发挥文化名人及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理念、新方式、新机制,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12月17日至18日,大理州召开乡村文化振兴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由州委宣传部、州文化和旅游局、州农业农村局主办,洱源县委宣传部、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洱源县农业农村局协办,洱源县凤羽镇人民政府、大理千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大理州是农业大州,乡村振兴是接续脱贫攻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再加上大理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多元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让乡村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本报摘编了15位专家学者的现场发言要点,并按研讨发言顺序予以刊发。

封新城(大理千宿文旅公司董事长)

作为一个在凤羽做乡创实践的新凤羽人,我把我在凤羽正在做的和即将做的事给大家做一个分享:一是要把凤羽田园建设成地球的“头等舱”,让来凤羽的人感受到由内而外的舒适和惬意,也有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感觉;二是要把美丽的凤羽大地变成一个“艺术谷”,让“软乡村、酷农业”的理想变为现实,让乡村找到它本来该有的样子,让农业成为一个很酷的、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民感受到自己作为农民的尊严。三是要做一本凤羽词典,用日历加词典解说的方式来记录在凤羽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四是要让世人第二次发现凤羽,把凤羽打造成中国最大的“露天美术馆”、头部度假(微隐居)策源地以及艺术的达沃斯。要把文化的力量融入凤羽乡创的实践中,用文化作为切入口做扶贫,让凤羽的农产品穿上艺术的外衣,发掘当地的农民艺术家及年轻人的关注,让人与人思维碰撞的火花把凤羽变得超乎想象。

姜军(原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驻凤羽画家)

作为一个媒体人,此时在凤羽的共同相聚是一种缘分。凤羽的乡创实践可以说是捕捉到了时代的趋势,通过《新周刊》的提前揭示到现在的亲身参与,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来说凤羽的乡创实践是在定义一个“场景”,不管是艺术装置、退步堂、天马草堂还是星空餐厅,都是在打造一个与凤羽的环境相结合的艺术品,是一种“舒适物”的打造。场景的打造需要舒适物,舒适物能让场景拥有持续的精神内涵。我觉得凤羽的实践是要打造一个既有别于城市,又不同于传统乡村的乡村,而通过文化振兴来打造场景也变成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

乡创是一件说出来很美,看上去很美,听上去也很美,但做起来却很难的事。难就难在坚持,很多人都有一个洋洋洒洒的开头,但一段时间过后就草草收场。凤羽的乡创实践将来可能会变成影响世界的事情,解决中国的城市问题只能回归到乡村,城市的喧嚣、浮躁和快节奏让我们需要到乡村去放松、去平静、去找回自我。但城里人说的农村和乡下人说的农村是两码事,新农村的建设需要耐心,更需要持久,要带有生长性,更需要时间的累积。

我反对在乡村建设中做横向比较,别把“是什么”变成“像什么”,要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像谁不重要,是谁更重要。做乡创要有一个高度共识:文化是乡村振兴中最大的“不动产”。乡村建设花里胡哨没用,要有香火气、烟火气,离了这两样就只是盆景。新的乡村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必须与当地政府合谋,要让当地人叫好,而非让外来人说漂亮。要让土地有尊严,让农民有尊严。要创造“概念”,让“空间媒体”概念在土地上成长,让美丽的乡村变成城市的尽头。

夏燕平(国家一级导演、浙江卫视著名纪录片导演)

拍摄《中国村落》我走过了400多个村庄,拍了320个左右,这些村庄给我的共同感受就是:风景是假的,没有灵魂,全靠游客支撑,唯一有的价值就是拍照。有些村落“活着”却已经“死了”,有些村落“死了”就真的“死了”。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其实他们就喜欢看好看的,吃好吃的,有这两样东西就会对他们有吸引力。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我觉得凤羽的艺术装置是当地人对祖先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愿景。

钱小华(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

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大、做优、做活凤羽文章,打造区块链、产业链。所谓“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乡村建设不做文化是做不好的,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用好当地乡创名人身边的资源,就近取材,做成一件有灵魂、有深度的作品。建设乡村要有感情,要对土地有馈赠,更要有益于当地的老百姓,所以乡村最重要的还是文化。

唐园结(农民日报社社长)

我是一个“三农”媒体人,责任就是发现典型、观察典型、宣传典型。乡村振兴,特别是文化振兴,仅仅依靠当地人是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像封新城一样有心的文化人来,不能就文化振兴谈文化振兴,要放在全局中考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要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否则成色不够、不完整。“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培养人才是首要任务。我认为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

我国的农业人一年到头唱四季歌,以农业为主、以农业立国,这是它的本源性;农村是熟人社会,这是它的独立性;农村是一个区域,文化很难打破,这是它的延续性。那要如何重塑农村的文化呢?首先是要把农村文化振兴放到现实当中来考量,弘扬发掘农耕文化,走文化振兴之路。第二,要坚定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中传承,在发展中继承。第三,要从“仁、义、礼、智、信”当中重拾文化自信,重塑乡村文化的价值。第四,要重塑乡村的文化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第五,要重塑乡村的文化产业、乡村的治理体系,发挥乡贤文化、熟人文化在乡村治理当中的作用。

赵八旬(本土艺术家)

我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并且未来不会离开。单一做农业确实很难,我们要学会用文化给农业加分,用艺术给产品赋能。在了解外面的同时要保持好我们民族本质上的东西,要让其他人感受到我们的感受。我认为做好乡村文化振兴要接纳和扶持两种人,一种是像封新城那样有心、有情怀的人,一种是愿意回家乡来发展的年轻人。

杨振亚(大理华侨城总经理)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乡村振兴解决的是乡村的供与需的问题,而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设施等,在大时代背景下给振兴提供了土壤,这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希望。而难点也有,一是文化如何融入内容、注入产品,支撑产业?能否打磨出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让它有持续性的收益。二是在网红景观打破空间壁垒的前提下,乡村如何用文化产品把顾客变成用户,在培养用户忠诚度的同时,如何把用户变成粉丝。三是如何平衡好情怀与赚钱的关系,这是乡创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难的。

吉小冬(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会长、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全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以后,乡村振兴自然就成了下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的衰败在于乡村文化人和年轻人的离开,没有领头羊也就没有了灵魂。乡村振兴已然成为了当代企业家的使命,要把文化注入乡村,让广大有情怀、有文化的实践者把根扎在乡村。乡村要振兴,政府和百姓要转变思想观念;企业家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落地的企业、人才要团结起来,解决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依靠群众、依靠社会的发展。只有真正的坚持,才能把乡村做得更好。

张源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化需要老百姓,老百姓也需要文化,文化自觉性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带动。乡村的文化振兴要转变农民的观念,也需要政府搭建一个政策支撑的平台,这样才能实现政府、农民、企业家三方利益的共赢。

陆德泉(香港中文大学尤努斯社会事业中心主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客座教授)

乡村振兴要抓好人才衔接,培育振兴队伍。乡村振兴的实现,要解决好“谁来振兴”的问题,打造一支带动乡村振兴的骨干队伍。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人才衔接,要注重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想法、有经验、有办法的优秀人才充分利用起来,他们对农村情况熟悉,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有深刻体会;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和吸引新乡贤、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投身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推进工作中给脱贫攻坚能者以舞台,促使他们进一步成长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夯实乡村振兴的内在力量。

要抓好规划衔接,谋划振兴路径。科学规划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规划衔接,要坚持科学规划,尊重乡村建设基本规律,尚未制定或确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地区要做好与现行脱贫攻坚战略规划的对接;依据村庄实际做好规划,乡村振兴专项规划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把推进乡村振兴与解决乡村相对贫困问题作为重点,将帮扶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避免“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形成乡村振兴整体合力。

抓好政策衔接,形成长效机制。要总结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参照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与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现有扶贫政策的梳理,对于既涉及脱贫攻坚又涉及乡村振兴的政策优惠,要尽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可持续性,着力促进特惠政策向普惠政策的转变。

徐元锋(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采编部主任)

首先要对民族文化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来云南好多年了,我觉得云南的文化归结起来就几个字:看不完、看不透。云南民族文化的纯粹性不会让外来人有紧张感、压迫感,这一点在我看来是很大的优势。

其次,不能单独的讲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事关提供乡村就业机会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切实解决农村缺人手、少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凝聚乡村发展人气。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大力挖掘乡村文化功能,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推进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基层党组织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

再次,要重视文化创新。民间的文化很丰厚,要用文化创意驱动外来的文化与本地的文化发生化学反应,政府要统筹兼顾,建好机制,搭好平台。最后,要营造好环境。要打造有大理味道、大理特色的品牌,助力大理乡村形成多种模式、百花齐放的振兴局面。

杨政业(大理州文化局原局长)

有些文化遗产可以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有些却不能。农民的智慧是无限的,要充分发挥农民的智慧,在国家政策和法规允许范围之内,发扬敢试、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之路。如自己筹集资金,用土地等做抵押贷款、引入社会资本等解决资金问题。可以发挥乡村中在城里退休的人才作用,让他们充分发挥余热,给他们提供舞台等,要多想办法,勇于创新。

政府要做好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并且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必要的时候帮一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充分调动挖掘乡村本身的内在动力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政府要做好服务工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李永康(漾濞阿尼么007艺术农庄负责人)

乡村振兴是件很漫长的事情,我们要快乐地去进行和实践。同样艺术不能脱离生活的本源。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老百姓的口袋富起来,脑袋也富起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企业和个人的注入更多的是为农民做榜样。我呼吁:让我们一起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奋斗!

向荣(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

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交给我们的新议题。文化、经济、环境,都跟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一起去看待不同,一起去创造对当地和外来人都有连接的东西。乡创要可持续,关键还是人。要培养能留得住愿意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奉献的人才,通过人才吸引政策留住人才,特别是培养乡土人才,他们懂技术、了解民情民风,接地气,通过人才的培养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让城市来的年青人待得下,出去了的年青人想回来。

乡村振兴不能“等靠要”,必须激发内在的动力。政府做好这些地区资金投入等政策设计,有利于资金注入,如享受贷款优惠甚至免息贷款;同时,做好监督工作,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乡村可以用资源入股的方式,引入社会资金投入开发建设,合理处理利益分成,尽可能做到双赢。村民互助成立相应的开发公司,如以党支部为引领,充分发挥民众对党支部信任度,带领大家走开发之路。要充分地挖掘自身的潜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支持下,走出一条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 大理日报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