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 (融媒体记者 夏仕华 文)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其中,云南省共有23项入选,大理州大理市大本曲、云龙县白族吹吹腔位列其中。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2020年,经组织专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推荐申报的943个项目进行了评审。之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委员会进行了审议,提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项目337项,其中,新列入198项,扩展139项。
下面,一起来认识下此次大理拟入选的2个项目。
大本曲
大本曲广泛流传于大理市及周边地区,是在大理白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艺术,历史悠久,在明代时期就已发展成熟,具有独特的唱腔体系,主要以唱腔来体现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同时叙述事件发展,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三腔九板十八调”唱腔体系。
白族大本曲艺人王祥(左)在演唱 ,张钱(右)在一旁三弦伴奏
年代久远的大本曲手抄曲本
白族大本曲演唱时使用的道具——醒木、折扇
白族大本曲语言规范,讲究“字正腔圆”,一般以唱词为主,旁白为辅,唱词使用白族语,大多采用白族山花体“三七一五”的格式,旁白多用汉语。传统表演由两人完成,一人身穿长衫,手拿花扇或手帕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通常一张桌子,两条凳子便构成表演场面,较隆重的演唱还需要搭台,摆设香案。发展至今,白族大本曲出现了多人表演的形式,演唱时也常带有舞蹈性的表演动作,题材大多来源于汉族传统戏曲故事、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和现代白族社会生活。
白族大本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兴廷(南腔,前排左一)带领白族大本曲南腔传习所成员为群众演唱
白族大本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正华(海东腔,左二)在古戏台上为村民演唱白族大本曲
白族大本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冬梅(前排左三)参加巴黎中国曲艺节活动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历的五月到八月,是白族大本曲演唱最频繁的时候。白族传统的本主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节日上都会有白族大本曲的演唱,有些人家建房、祝寿、生子等时候,也常请艺人到家中演唱。
白族大本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润凤(左一)在建盖新房的宴席上演唱白族大本曲
白族大本曲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赵 政忠(左四)与弟子们在排练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唢呐戏”“板凳戏”,现主要分布在云龙县一带,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民族剧种。由明朝初期中原汉族经屯兵移民带入白族地区后,不断融合白族文学、歌舞、小调、民族传统礼俗逐渐形成,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清代箐干坪剧团画在白棉纸上的吹吹腔脸谱图册,现保存于云龙县文物管理所
云龙县长新乡大达村现存清代吹吹腔传统剧本
按艺术形态分有“袍带戏”“武打戏”“生旦戏”“丑角戏”“生活戏”“现代小戏”等,讲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身段,有固定角色脸谱。唱词别致,韵律独特,表演时汉白夹杂,汉字白音,唱词句式多为“三七一五”格式,是白族民间特有的“山花体”格律,曲调字多腔简,叙述性强,节奏较为自由,形成又说又唱、讲唱结合的韵律风格。
云龙县功果桥镇汤邓剧团演员互画脸谱扮相
汤邓吹吹腔戏班保存的武生戏服
功果桥镇下坞村吹吹腔伴奏老班子
长新乡大达戏班几代传承人合影
演出中戏师傅会在旁提示台词、唱腔乃至动作,有大座、小座、八字跨椅、小高台等固定的舞台布置,舞台前沿绘有龙、凤、白鹤、麒麟等吉祥物作为装饰。演出前要“敬戏神”,首场必演《三出首》(内容为财神、魁星、赐福天官现身祝福),最后一天以团圆戏收场结束演出,演出结束要“扎金榜”、“谢戏神”、“镇台”等,体现了娱人娱神的民俗文化。
吹吹腔传统剧目《三出首》剧照
箐干坪村春节演出传统地方戏《重三斤告状》
大达村春节演出的传统武戏《扫平江南》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云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供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