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源“田家乐”传承展演 让昔日文化焕发新彩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夏仕华 王泽航 文)“领略农耕文化,感知非遗魅力”,近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凤羽田家乐传习所传承培训成果展演在洱源县风羽镇源胜杨柳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举行,现场彩龙飞舞、锣鼓喧天,观众掌声阵阵,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杨丽萍、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新华为凤羽田家乐传习所授牌,大理州白剧团团长、州白族学会戏曲歌舞分会会长姜果授予凤羽田家乐传习所“艺术创作采风传习实践基地”和“白族戏曲歌舞示范基地”牌匾。大理州白剧团艺术家张亮山、字田泽、尹寿斌分别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凤羽是以栽培水稻为主的地区,春播夏插秋收是当地最重要的农事活动。立夏前后,布谷催春,人们开始整地放水,准备一年一度的插秧。首先同一水系的村寨总要选出德高望重的人为“秧官”,负责安排栽插、调节供水和劳力分配,到了“开秧门”那天,全村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秧旗猎猎,唢呐高奏,人们宰猪杀羊,祭过“田公地母“”,栽插就全面开始。


白语把栽秧叫“赋革”(意为“栽秧很累叫人害怕”);把收割叫“删果”(意为“收获喜悦”),但就是这种劳动强度极大的农事活动,人们在激越的唢呐声中你追我赶,在唱歌对调中穿插着与秧官、同伴开展以劳动竞技为内容的逗趣活动,邻村之间还进行饶具趣味的“抢秧旗”“送秧旗”活动。


插秧结束,还要举办“田家乐”(白语叫“散[sǎn]芷”,意为“解散秧事活动”),人们扮演渔、樵、耕、读等各种角色,艺术地再现各种劳动场面。其中耍马舞、霸王鞭舞、耕田送饭等节目都是源于生活,唱词对白也是当地白族耳熟能详的典故,经表演者诙谐幽默、绘声绘色地适当夸张,常常引得围观男女老少开怀大笑。在自娱自乐、欢乐祥和中祈祷五谷丰登,期盼来年再聚,这种把劳动诗化和诗化的劳动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融共美,明代大理白族诗人杨士云在《栽罢》一诗中写道:“栽罢田头脱笠蓑,浊醪辛苦味偏多。醉余濯足盈归路,争唱田家踏踏歌。”真实地描述了“田家乐”的欢乐景象。


近年来,洱源县以“文化遗产日”、民族传统节日、大型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为契机,充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群众非遗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保护、传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