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用法制的手段依法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充分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和具体行动。2020年1月1日,《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大理州非遗保护开启新局面,新征程,诚邀您和我们一起点亮大理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保护非遗助力!
1、白族绕三灵
大理白族绕三灵,白族称为“观上览”,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每年农历四月,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插花戴朵,身着节日盛装,以村庄为单位,携带祭祀用具、食品、炊具等,从四面八方赴会。人们满怀热情,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祭拜,使今年风调雨顺,秋后五谷丰登;也祈祷阖家平安。
2、白族扎染技艺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州周城村和巍山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3、彝族打歌
彝族打歌也称“踏歌”,是巍山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也最为普及的一种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据清代嘉庆《景东直隶厅志》记载,“打歌”当时已广为流传,除个别有严格的时间、地点规定外,每逢春节、小年(农历正月十五)、火把节或婚嫁、聚会,人们都会彻夜踏跳。
4、彝族跳菜
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是南涧县境内流传的一种礼节性风俗舞蹈。它起源于古老的祭祀,长期以来一直在南涧彝族地区传沿不绝。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增加喜庆气氛,往往要跳起这种舞蹈。
5、白剧
白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白族传统戏剧“吹吹腔”和白族传统曲艺“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剧种。唱词形式基本上用白族民歌常用的“山花体”,用白语和汉语演唱,唱腔曲调有三十多种,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古朴,有严格而固定的程式,有“云贵高原上绽放的山茶”之称。
6、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是一个泛指,包括大理白族建筑上的淡墨画、彩画和泥塑。在大理,新房落成之后,都会请大理本土画师用颜料、油漆在新房的墙壁、照壁、山墙、房檐、屋梁、斗拱、天花、大门、窗户、转角等构件上彩绘,彩绘有浓厚的民族底蕴,并用汉文化中汲取了色彩运用和绘画技法的养分,同时也寄托着国富民强、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7、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历史悠久,源于上古“群婚”遗风,据考已有上千年以上的历史,是白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宝山举行。歌会上男女弹弦对调,以歌觅偶。
8、大理三月街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地在大理市大理古城。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系由庙会演变而成。三月街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物资交易和文化交流。
9、花灯戏
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清末民初发展成为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习俗等的影响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演唱与表演风格。花灯戏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做结合得十分紧密。
10、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是指流传于弥渡县境内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清嘉庆初年《滇系》所记“山歌九章”有力地证明了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民歌品类。
11、木雕(剑川木雕)
剑川素有“木雕之乡”之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木雕艺术蜚声海内外,雕技不凡,正如一首白族民歌所唱“雕得金龙腾空舞,镂出金鸡报五更,刻成百鸟枝头唱,雕花引蜜蜂。”
12、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它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
13、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鹤庆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当地艺人用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流程包括熔炼、压片、抽丝、制模、浇模、錾花等。
14、耳子歌
“耳子歌”是留存于云龙县检槽乡白族中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艺术,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程式的,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表演性的原始戏剧舞蹈,是至今仍保存于大理白族地区具有古傩文化特性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是为数不多、存活大理民间白族傩文化的鲜活范例。
15、剑川白曲
剑川白曲是白族地区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古老音乐品种,主要流行于剑川、洱源等地。剑川白曲的表演形式独具一格,表演时由一人怀抱龙头三弦自弹自唱,也可以一人伴奏,一人唱;一人伴奏,男女对唱。
16、白族三道茶
谁道人生好滋味,一苦二甜三回味。大理白族三道茶,便是借茶喻世的独有茶道,明代徐霞客在游记中有“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的记述,可见早在明代,大理白族就把饮茶作为一种品赏的艺术活动。
除了以上1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理还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多达70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76人,总数居于全省前列,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孟鹏 策划
来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大理州人民政府网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