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青梅上开出的金灿花朵

洱源因位居洱海的源头而得名,四季温和,日照充足,入地肥沃,水源丰富 ,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梅乡。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白族人民的聪慧,小小的一颗青梅果,也因此在这里开出了“花朵”。

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它不仅仅是大理地区的一种白族传统美食,更是富有创造力的白族人民,在巧手下精心雕琢的手工艺品。

将雕梅层层叠叠置于盘中,金黄的雕梅犹如一朵朵怒放的菊花,栩栩如生,惹得人馋涎欲滴。

据史书记载,远在唐代南诏时期,雕梅是专门敬献给皇帝的贡品,也是达官贵人招待宾朋的美味佳肴。

洱源雕梅的魅力,博得了多少达官贵人的欢心,也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雅兴。"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兰;蜜糖浸渍味鲜美,疑是仙葩落人间。”这是明代诗人以雕梅为题,写诗助兴,从而创作出赞誉雕梅的诗。

洱源县素有"梅子之乡"的美誉,当地白族姑娘大都从小就学制作雕梅,因此这项手艺成为了衡量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据说在以前,当地便有个风俗,姑娘出嫁之前,呈献给婆家的见面礼,就有一盘精心雕制的雕梅。新婚之夜,新娘要"摆果酒"招待宾客,雕梅的制作技艺和味道如何,便就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话题。

在洱源,雕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看似简单的制作工艺,藏着的却是长年累月积攒下的技巧。

李协鼎,土生土长的洱源人,从小便习得雕梅这门手艺。

“选料精、用料足、时间够”是李协鼎祖祖辈辈都坚持的九字原则,正是这不厌其烦的制作工艺,使得李协鼎家制作的雕梅在洱源坝子一带名头渐响。

在梅子成熟季节,首先选用核小、缝隙小、八成熟的大个头优质青梅,清洗干净后,用石灰水浸泡一段时间,取出晾干,再用刻刀在梅子表面雕刻出曲折连续的花纹。雕刻花纹是制作雕梅的过程中最难的一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败笔,破坏整体的美感。

梅果雕刻好后,从空隙处将梅核挤出,使之中空如缕,再将梅肉轻轻地压成菊花状。一朵玉菊兰在指尖灵动开放,变成一个锯齿形的梅饼。

接着,将压好的梅饼放入土陶罐中,一层梅子一层糖均匀铺开,几天以后,将梅子上浸出酸水和沫子舀出来,再继续加糖,如此反复数次。1个月后,放入土陶罐或砂罐中,加上红糖、白糖、蜂蜜等,密封保存2个多月后方成。

如此方法制作的雕梅色泽金黄油亮,清香四溢,沁人心脾,一口咬下去酸中带甜、沁人肺腑。

作为洱宝雕梅的第四代传人。李协鼎受家庭的熏陶,自小就对雕梅情有独钟。1995年,他从县供销社下岗以后,接过了洱宝雕梅的接力棒,创办了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干一行便爱一行,他虽然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但是他经常与员工一起制作雕梅,探讨雕梅的制作工艺。

鲜梅产出在每年的6、7、8三个月份,唯有在这个季节才能制作雕梅。这份儿时清脆可口的味道,一直萦绕在李协鼎的脑中。

为了季季都能让家乡的人民品上这一口独有的酸甜,他想到用白糖浸制好的梅果来进行雕花,创新了烘干工艺,但传统手工艺仍然在延续。

洱宝实业每年需要对一万多吨鲜梅进行加工,一千多人共同作业。每年向老百姓征收雕梅不下五千万。在众多的大理名特中,洱宝雕梅独树一帜、引领风骚,承载着精湛的技艺,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

“阳光、花草、美食,这是大理给予旅者、过客和其子民最好的恩赐。”而我们,能回报大理的,便是将这些平凡却不平庸的馈赠和手艺,继续坚持传承下去。

来源 樂字号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