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融媒体实习记者 普忠玲 文)我到圣爱中医馆的时候,雕梁画栋的门楣正躺在一片金色的暖阳里,李应华正熟练的给一位病人施针,几根银针极利落地在病人的身体上进出,每个穴位精准到位,一气呵成。在他坐诊台上方,有一联字,写着“金针度人”。
针灸是中国医术中最神奇的一类,它不需要药物输入,只是小小一根针在患者身上一扎、一捻。《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研报告2018》中指出,“中医将是世界最先进的医学”。从外国朋友的角度来看,最牛的中国国际品牌是能真真实实带给他们减少病痛的中医及中医针灸。李应华是圣爱中医馆主治医师、针灸医师,云南省针灸学会会员,其过硬的医生素质不必赘言,而李应华真正书写传奇的是创立了圣爱李氏平息调络通经针法,立志用手里一根银针疗世间病厄。
贫穷埋下希望的种子
“我家是临沧市研碗水村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地方,我小时候,村里太落后,缺医少药,到县医院要80多公里,没有车,很多人因为小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拖成大病而丧命。我爷爷奶奶那一辈也是多病折磨,他们就自己到处学来一些药方,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爹跟他们学习,自己也研究学习,懂了一些草药、银针方面医术,后来就成了村里的草医,村里面有人疼病了都会来找他,从小我就在他们的耳濡目染里学会了一些药方,也播下了我学中医的种子。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同村一个小伙伴,当时他得了肾衰竭的病,一开始就是脚肿,也没有在意,后来等他来找我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他走的时候才20多岁。然后这件事更坚定了我学医的决心。”
大山赤子创新针法悬壶济世
一句学医不难,难的是在贫穷年代的坚持。
小学的时候,李应华要走八公里多的土路,从研碗村背着家里的面和锅到班老小学念书,一下课就要赶紧去树林里捡柴禾回来生火做饭,闲时还要自己种菜浇水。即使生存的压力一直重压着这个瘦小的肩膀,李应华心里救死扶伤的愿望却支撑着他走出了研碗村,来到离家几百公里的省会昆明求学。
在云南中医学院,李应华才真正接触到了医学。因为爱好医学,只要一有空闲李应华就去找老师学习探讨医学知识,后来去了诊所、中医院等地方工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他最后选择到圣爱中医馆坐诊,并用自创的平息调络通经针法济世救人。
“平息调络通经针法”来源于本人《难经》《类经》的思考。该手法由‘平息’与‘调络通经’两部分组成。‘平息’针法以脏腑辨证为主,五腧合治脏腑病,如神经内分泌系头痛,头昏,眩晕,失眠等疾病,消化系统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胆囊炎等疾病;‘调络通经’以经脉辨证为主,循经合治经筋病、脏腑病,如骨骼肌肉系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炎等疾病。”李应华介绍说。
这套针法创世以来,他医治好了很多病人。在圣爱中医馆,来找他看病的人实在太多了,或者听人介绍,或者慕名而来,来找他的人病因也不尽相同,痛经、肥胖、乳腺增生、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毛孔粗大、偏头痛……各种疑难杂症。
医术无止境
李应华一生都以为病人解除痛苦为己任。他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对于针灸,除了内分泌疾病、骨科疾病、肥胖、痛风等方面有所见树,李应华还根据自己所学所见,总结出来针灸治疗面瘫的经验。他说一旦发病就要及时就医,并提出远端取穴的观点,并提出第一个星期只能浅刺穴位,之后再慢慢深刺,辅以生姜灸刺激的疗法。“一般情况一发病就来找我的一个疗程十多天就可以见效。”对于面瘫治疗李应华很自信。
“针灸其实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起作用,每个穴位都相当于一味中药,但是针灸又是无形的,穴位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存在,就好像空气一样,它是古人总结下来的东西,当然中医、针灸这些也得在古人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探索,医术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中医最重要的是灵活,什么时候该火罐、艾灸、针灸,都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治病不是单一的说针灸或艾灸,有些时候你要综合的应用看效果才好。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不停地学习,理论知识一定要扎实,临床经验也要不断总结。”
李应华从没有闲下来的想法,只要手上还有一根针,他都要还病人一份健康。他的工作室挂了很多很多病人送来的锦旗,他治好了多少病人自己也不记得了。“我印象最深的,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一个病人,当时他得了抑郁症,整个人精神状态很差,我除了给他治疗外,还跟他聊天,变成了朋友,后来经过综合调理治疗慢慢地他病好了,现在他无论吃什么好吃的都会送给我,约我一起喝茶聊天,就觉得很好。就是这种病除了针药外,还得情绪上的疏调。”
这漫漫从医路,李应华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生活,“金针度人”已然是他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李应华 供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