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云南去旅游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春城昆明的冬季依然是暖阳一片,呈现花红草绿的盎然之景。站在乌龙古渔村俯瞰滇池,睡美人山安眠侧畔,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红嘴鸥在波光浪影间翩然起舞。而距此600余公里的腾冲和顺古镇和300多公里的大理古城,同样是山花烂漫、春色旖旎。

“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云南气候立体、环境多样,是中国野生生物种类资源和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省份。2017年,应云南省推动全域旅游之势,华侨城集团战略入滇,深度参与旅游大开发。“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华侨城在云南12个州市布局77个项目,涵盖文化旅游、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文化演艺、康养旅居、景区景点、城市更新、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项目规划总投资超2200亿元,目前实际完成投资超700亿元。”华侨城云南集团总经理葛宝荣说。

走进乌龙古渔村,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散见于田间,这里不仅有昆明传统的“一颗印”建筑,以及“三合院”“走马转角楼”等民居,还有清代、民国的古建筑等共计270余栋,被摄影爱好者称为昆明的民居博物馆。记者走访之时,施工队正在忙着修整村貌,电锯、挖掘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乌龙古渔村是一个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村落,为了保护滇池,村民已经整体搬迁出去。”据华侨城云南集团副总经理、昆明华侨城美丽乡村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忠介绍,华侨城秉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以滇池生态保护、古建筑风貌再现、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对村容村貌进行修缮和保护性提升,通过挖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以自然景观、乡村文化为重点打造特色农耕田园风光,在保存原乡原貌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未来将再现“渔浦星灯”里的昆明记忆,呈现田园牧歌式的美丽乡村消费新场景。

(呈贡乌龙古渔村)

昆明世博园位于东北郊金殿风景区,植被覆盖率达76.7%,曾培育移栽植物2,551种,200多万株(丛),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12种,创下展示植物种类、园林精品、柏科植物移栽、断崖塑石等8项世界吉尼斯之最,一度是昆明旅游的名片,承载了一代人美好生活的集体记忆。从1999年至今,伴随城市发展和旅游消费的变化,昆明世博园逐渐显现出资源业态单一、观赏性有余参与性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把世博园还给市民。”云南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程大厚介绍,华侨城提出“打开大门、融园入城”的改造理念,在保持生态原汁原味、延续城市独特文脉的基础上,以特色商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生态康养4大产业功能为导向,带动世博园文化、环境、内容、运营全面提升,打造集观光、休闲、康养、娱乐为一体的“主客共享”旅游目的地。目前世博园管线迁改、建筑物拆除、植物移植等工程正有序推进,首批文旅项目将于2021年对外亮相。

“世界各地‘沉睡’的花博园、世博园、绿博园往往存在亏损经营情况,如何对这类项目创新升级可以说是世界难题。”程大厚表示,华侨城介入昆明世博园改造,把郊野型观光公园变成城市会客厅,让它成为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载体,将使沉寂的世博园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此举也将为其他展会园区旧址的改造升级提供解题思路和参考路径。”

(昆明世博园)

大理是云南旅游的招牌目的地,杨丽萍大剧院正成为新晋网红建筑和文化艺术地标。该剧院建筑概念来源于“水印苍山”,轻柔漂浮的屋顶宛若苍山映于洱海的倒影,呼应着周围连绵的地形,交织的网格状造型构成巨大的树冠形建筑。整体设计中有意结合当地地形和气候,使高原特有的充足阳光透过剧场前厅巨大的斜屋顶造型照射下来。入夜后,剧院璀璨灯光则像星辰亮起,闪耀着大理夜空,剧院内上演的民族音乐剧《阿鹏找金花》由杨丽萍领衔主导,讲述白族青年男女质朴纯真的爱情和白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如今已是大理夜间旅游新亮点。

“大理+杨丽萍+舞蹈作为不可复制的经典组合,已经成为当地文旅新IP。”华侨城集团企业文化部总经理蒋坤尧表示,作为华侨城云南集团联合杨丽萍打造的云南省文产办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杨丽萍大剧院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优势,构建起大理特色旅游载体,2020年9月开业首演后迅速成为云南旅游热门打卡点,将成为大理集表演、展示展览、艺术空间、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理文化艺术高地。

(由华侨城运营管理的大理古城)

“云南开展全域旅游推动转型升级,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和智慧化目标,提出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大资金介入。”程大厚表示,华侨城战略入滇以来,以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金融+互联网的创新实践,沿着“昆大丽”、滇东南、滇西等经典旅游线路,以及“昆玉红”“昆腾瑞”等新兴线路落子,串点成线、连线构面、联面成域,不断延伸产业链,丰富业态,提升竞争力,推动云南文旅实现全天候、全季节、全时段、全区域、全民化发展。

来源 新周刊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