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启动,全国共31个项目参加。评选活动办公室将组织投票推荐产生20项进入终评。其中,云南大理五指山遗址在初评名单之列。
1月12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大理市五指山遗址发现主体遗存为南诏时期的官家寺庙建筑群,进一步揭示了南诏寺庙布局特点和窑业生产状况,属近年来南诏考古新发现。
大理五指山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太和街道阳南村西,地处苍山马耳峰余脉五指山山脚冲积扇,北距太和城600米。太和城是南诏统一洱海区域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739—779年),是南诏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配合洱海保护,2020年1月至7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该遗址多处建筑基址、塔基等分散布局,周边配套有附属设施,构成一个寺庙建筑群,揭示了南诏寺庙的布局特点。从建筑结构及出土遗物来看,该遗址为南诏都城太和城的重要寺庙功能区。
遗址发现有春秋战国、汉晋、南诏、元明等不同时期遗存,主体遗存为南诏时期,发现建筑基址14座、夯土台基2处、磉墩155座、石墙63道、踏道3道、沟23道、砖瓦窑2座,出土瓦片40余吨,瓦当、滴水、鸱吻、有字瓦、陶器、釉陶器等8100余件,支钉、垫片9200余件。
(出土的釉陶鸱吻)
(出土的佛像)
遗址分为四个考古发掘区,第一、二、四发掘区分别位于冲积扇西部扇顶、中部坡地、东部缓坡,第三发掘区位于冲积扇北部山坳。五指山遗址不仅发现有南诏早期的塔基、高低错台及移柱造的建筑,同时发现有佛像、经幢、善业泥印模、塔模、香炉及字瓦等佛教遗物。
(出土的经幢)
一号建筑大殿分为高低错落的两台,为形制独特的内外堂式建筑,门廊两侧的南北阙台彰显了较高的建筑等级规格,建筑样式较为罕见。一号建筑西倚五指山,坐落于扇顶开阔处,大殿正对洱海东岸一独立山体,选址显然经过精心规划,与风水堪舆中的案山相吻合。一号建筑大殿基址上发现“官家舍利”有字瓦,“官家”应指南诏王或南诏王室,基址上出土的塔模、陶瓶、小型釉陶瓦等遗物或与舍利供奉有关。
(出土的滴水)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一号建筑或为供奉有南诏王室舍利的官家寺庙,这是南诏王室丧葬习俗的重要新发现。发掘全面揭露了多座完整的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均由正殿、南北廊道、门廊等组成独立院落,建筑充分利用石材做基础、周边排水设施完善,磉墩、柱坑等富有特色,遗址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南诏建筑的结构样式、风格特色,是研究南诏唐代建筑的新资料。
据介绍,此次发掘还全面揭露了多座完整的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均由正殿、南北廊道、门廊等组成独立院落。遗址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南诏建筑的结构样式和风格特色,构成研究南诏唐代建筑的新资料。此外,遗址东部还发现砖瓦窑,出土了大量支钉、垫片、印模等窑具及釉陶残次品,揭示了南诏时期的窑业生产状况。
鉴于五指山遗址的重要价值,大理市政府及时与省、州、市文物部门共同制定保护方案,通过调整规划、划拨土地对遗址遗迹保存较好的第一、三发掘区实施原址保护,将五指山遗址作为太和城寺庙区纳入太和城大遗址开展保护规划。为对五指山遗址进行有效保护及展示利用,在发掘区域兴建保护展示大棚,目前保护大棚及相关保护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
来源:新华社 央视网 中国文物报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责编 陶优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