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非遗 | 彝族花鼓舞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是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流传最广和最主要的一种民间舞蹈。旧时主要用于丧葬时跳的祭祀性歌舞,旨在送灵归祖,如今,彝族花鼓舞适应社会发展,衍生了艺术表演新功能,成为峨山县每年“咪嘎哈”“开新街”“火把节”等活动场合必不可少的表演。

(柏云飞  摄)

据峨山县藏明朝中期手抄五言诗体彝文古籍《笃慕拢细则兜》(笃慕采尖刀草),彝族花鼓舞源于彝族共祖阿普笃慕历经滔天洪水,主持六祖分支,踩踏尖刀草,开疆拓土、四方迁徙的历史记忆。彝族花鼓舞,主要流传于玉溪市峨山县塔甸、富良棚、岔河、甸中、与大龙潭等乡镇,辐射至晋宁、玉溪、双柏、新平、元江、通海等毗邻区县。

(柏云飞  摄)

彝族花鼓舞分急鼓和板鼓两个部分。急鼓动作较快,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板鼓庄重沉稳、轻柔舒缓。一支花鼓舞队配有“箐鸡尾”龙头,花鼓、槌与白手巾,大钹、小钹、小铓。彝族花鼓舞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特别是脚部的动作千变万化,有踩、踏、蹬、踢、跺、顿、蹲、绕、弹、崴膝以及吸腿空转、吸腿绕脚、双脚纵步等复杂的技巧动作。动律重心朝下,不间断跳跃,共有“拜四方”“螺蛳转”“鬼跳脚”“割荞调”等35个表演套路,体现出彝族舞蹈复杂多变、轻快灵活、刚劲激越的艺术特征。

(钱志飞  摄)

1999年,峨山彝族花鼓舞跳进了北京,跳到了国庆大典上,以浓郁的民族色彩和艺术特色,向世人展现了峨山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从此,峨山的彝族花鼓舞开始扬名并得以很好的挖掘和弘扬。彝族花鼓舞被云南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山亦因此被命名为“彝族花鼓舞之乡”。

(柏映泉  摄)

彝族花鼓舞在峨山已成为全民性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县共有花鼓队500余支,近万名花鼓舞爱好者和2个彝族花鼓舞协会、14个花鼓舞传承点,19个校园培训点。

(陈子平  摄)

2020年12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峨山县彝族花鼓舞入选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遗名录。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王艳华 整理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峨山县宣传部 图

编辑 沈艺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