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匠人|丈夫雕刻艺术 她雕刻艺术的灵魂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李亚 文/图)老木,是一个不善社交和语言表达的人。他喜欢将心里的想法和想说的话,通过木雕表现出来,喜欢从艺术的角度与人分享,产生共鸣。

阿俊,是一个阳光开朗、喜爱交友的人。二十年前,独自一人来到云南旅游,喜欢丽江文化,也喜欢艺术的她,遇见了老木。在朝夕相处中,阿俊慢慢发现,老木就像他的木雕一样,不需要太多语言,却有一种默默的温暖和亲切,值得花时间去感受和品味。

木雕,可以说是老木与阿俊的爱情信物,老木虽然不善言谈,但谈起妻子,满是笑容。如今,两人共同在丽江古城打理着一家“老木艺术空间”。

“老木艺术空间”坐落在丽江古城七一街八一上段69-2号,这个有着浓厚纳西民族特色的木雕文化院落,隐藏着很多故事。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饥荒三年饿不死手艺人”。手艺人,过去通常指“以自身手工技能谋生的人”。当下,还有一种说法,技艺高超或精湛的手艺人又被称为“匠人”。如果要给老木定个标签,“匠人”实至名归。

雕凿,凿去多余的部分,雕出恰当的线条,这是纯真的手工过程。凭着兴趣做一时是很容易的,也许天分好的人还能做出相貌不错的木雕。但做一辈子,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这个过程也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初次走进“老木艺术空间”,记者便被满满一院子的木雕作品征服,脑海里只剩“敬佩”的惊叹。

老木,原名木欣荣,1970年出生于丽江石鼓金沙江畔的一个纳西族聚居村落。幼时,因家庭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三兄妹上学,以及自己对绘画情有独钟的原因,自小便辍学在家帮父母干农活,同时自学绘画。

“小时候不知道艺术是什么,但我知道自己喜欢图案,包括书本里的图案,见什么画什么。同时也受父亲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个雕刻泥瓦匠,他经常给我画一些小动物之类的。因为太喜欢绘画,我白天帮父母做农活,晚上就通宵画画。”老木说。

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老木在一本美术杂志上看到了天津美院函授的招生广告。抱着试试的心态,寄了一些作品过去,没想到被录取了,这更加坚定了他坚持绘画的决心。

之后,老木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这也是他从绘画转为木雕,将画笔换成刻刀的一个转折点。老木先后在画廊、木器厂等地方打工。

1999年,老木借钱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木雕店,名叫“东巴作坊”,但三个月就开不下去了,合伙人也走了,房租也只有十天就到期了。在最后的十天里,老木将房租的事抛在脑后,用心雕刻创作。

在退房的前一天,转机来了,有一名顾客被纳西文化以及老木创作的认真劲儿所打动,于是买了他的作品,卖的钱,刚好够付房租。于是,“东巴作坊”又继续经营。

2000年8月,老木遇到了妻子阿俊。

阿俊是成都人,当时独自一人来云南旅游,喜欢丽江文化,也喜欢艺术的她,在“东巴作坊”遇见了老木。因为共同的爱好,他们走到了一起。随后,阿俊帮助老木经营“东巴作坊”,老木有了更多作品。

几年后,由于市场整体萧条、经营亏损等问题,老木、阿俊曾“三进三出”丽江古城。

2016年底,老木和阿俊又重回丽江古城。他们花光所有积蓄,一次性缴纳了五年房租,在古城租下两百平米的两层小院,给更多的木雕安了一个家,也就是现在的“老木艺术空间”。

一块木头,一把刻刀,一种热情,加上一颗善于钻研的心......走进“老木艺术空间”,记者感受到的,满是“匠人”精神。

所谓的“匠人”,是将一份工作做到极致,“匠人”精神就是这背后的坚持,无论有多艰难。

而阿俊在老木这份“匠心”精神中,扮演着怎样一个角色?或许我们可以认为,是阿俊让老木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加多元,更加有爱。因为自身感到幸福,所以老木创作的作品,总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在“老木艺术空间”,老木给记者娓娓道来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过去,我的很多作品灵感,主要来源于与阿俊的爱情,我雕刻艺术,而她雕刻了艺术的灵魂。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小溪,我的创作灵感更多来源于家庭和家庭带给我的幸福及温暖。”老木说。


自小开始,老木便沉浸在艺术创作中,无论是绘画还是木雕,他都始终坚守着。几十年的坚守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老木艺术空间”如今被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纳入丽江古城文化院落之一。


当下,“老木艺术空间”正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严格消毒和控制参观人数。而无论市民、游客多与少,老木与阿俊始终不定期更换木雕艺术品,调整艺术空间陈设,保持院落生机勃勃和静谧的文化艺术气息,让到访的市民、游客获得独特的心灵体验。

在2020年疫情期间,老木还创作完成了四幅大型素描抗疫作品《手图腾》,引起广泛关注和报道。

“老木艺术空间”希望用木雕艺术拉近丽江与世界的距离。而老木与阿俊,也一直为了这个梦想,在努力着。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 提供

编辑 沈艺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