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蒸腾的造纸工坊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

千百年来,人类品格与情感的至真至美,在诸多不朽的书信中熠熠生辉,正是造纸术的出现,成就了这份不朽的载体,让文字和情感得以用书信获得表达。难能可贵的是,这份弥足珍贵的手工造纸技艺得以保留至今,仍在延续。

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等类物品。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大,都不便于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型的书写材料,来取代价格高昂难得的记事物品。先辈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从中找到突破,利用麻绳、破布、树皮等制成植物纤维纸。从此,纸作为强有力的工具材料,成为了人类记录和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大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以鹤庆地区最具代表性,其造纸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是白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实践中,结合当地丰富的原材料及自身技艺,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民间手工造纸形式。

鹤庆手工纸分白绵纸和竹麻纸两种。白绵纸以构树皮为主要原料制作,因纸白如棉而得名,薄如蝉翼,韧似锦绫,纸质细腻厚薄均匀,防虫、防水性高,是书写刊刻、裱褙、抄写经书、包装和民俗用品的理想材料。

鹤庆县松桂镇的龙珠村,是一个因传统手工造纸而闻名的秀丽山村。在工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在这里得以保留和传承。而在龙珠村,最为有名的当属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正和记”棉纸。53岁的尹旺松,是“正和记”棉纸的第九代传承人。16岁时的尹旺松,相比造纸,其实他更向往学堂。

鹤庆传统手工造纸要经历的20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绵纸的品质,容不得尹旺松掉以轻心。

鹤庆手工棉纸的主要原料是构树树皮,使用构树皮造纸工艺造出的纸颜色白而亮,纸质经久耐磨。构树皮取回后,要进行长达十天的浸泡发酵。接着,还要经过漫长的烧碱高温蒸煮和漂洗。直至树皮分离,反复搓揉去掉外黑皮,捞出多余杂质,留下的乳白色部分,方可制浆。

妻子黄珍娣是尹旺松的得力帮手,接下来的环节需要两人分工合作。将整块的构树皮撕成条状,再一簇簇捆绑,接着就可以打浆了。

尹旺松负责将构皮依次翻动,黄珍娣双手抓住绳索保持稳定,一只脚则踩住木锤另一端配合打浆。保持着“咚哒、咚哒”的节奏,夫妻俩默契配合,植物纤维随着木锤的反复下落被切断打碎。

舂成细的茸纸筋,放入清水中搅拌,加入滑水后倒入抄纸缸,用木棍顺时针搅动,这个动作可不能低于八百次。并且这一步,没个几十年的功力,都达不到上乘的效果。力度不足,搅拌的则是水,而非原材料,树皮纤维必须伴随着这股强大的力量,才能变得细腻。

纸浆在水中发生着奇妙的演变,被热爱和坚定填满的内心能让尹旺松走得更久、更远。

抄纸是纸张形成的重要工序,用特制的帘子放在竹木制的抄纸架上,荡入纸浆池中充分搅动纸浆,抄出均匀的一层植物纤维,需要纸张厚一些时,就多次重复这个动作。接着,转手反扣在压榨架上。

一场日光浴的洗礼后,一张棉质便可从架子上撕下,这也就完成了从构树皮到纸张的蜕变。

在祖辈传统的抄纸技艺基础上,经过尹旺松的改良和创新,现在可以生产传统棉质、棉宣纸、花草纸、古迹修复纸等二十余种不同种类的手工绵纸。其中,古籍修复纸是保留文化命脉的重要工具。这种纸薄且韧性强,纸张越薄对师傅造纸工艺要求越高。

鹤庆的传统棉宣纸吸墨能力强,因此更适合书法,即便用淡墨书写,也不会出现晕染。相比之下,安徽的宣纸则适合创作山水画,二者曾有“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绵纸誉西南”的赞誉。尹旺松认为,造纸的人写不好书法,实在有些过意不去,所以闲暇时总喜欢来书房,寻几张自家制作的棉宣纸,提起毛笔,笔锋回转间,苦练小楷的书法。

“正和记”花草纸的出现,也许是一次偶然。微风轻拂,落叶飘洒进了尹旺松的纸浆池,这让尹旺松制作的白绵纸中,留下了微风带来的惊喜。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新鲜的植物花草,可以和植物纤维完美融合。

阳光透过白绵纸,花草获得新生,四季在这里得以永恒。

尹旺松家的鹤庆白族手工造纸传习所,每年都会接收不少小学生前来进行造纸培训。每一次他都会不遗余力,将手工造纸技艺介绍给每一位来客。

尹旺松的造纸工坊落在山林间的背阴处,此时正值冬季,工坊没有日晒,便暂停了作业。没有了往日的忙碌,这一刻时间流淌得很慢,一切仿佛静止,尹松旺坐在造纸工坊前,似乎若有所思,或许,他在期待造纸的未来。

文字可以记载下世界变迁,纸张成为了这份不朽载体,待到春流的江水变暖时,一切又会恢复如初。庆幸的是,在这依山傍水之地,仍可以见到为手工造纸而忙碌的手艺人,造纸工坊前的蒸汽升腾而起,却又快速散开,揭开无比清晰的未来。

来源 樂字号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