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暖意一根面

一直以来,人类从食物中获取能量

用美食慰藉情感

不论是山肴野蔌,还是粗茶淡饭

每个地方的食物都有属于它的记忆与温度

在巍山,有这样一道特色的面食

可以说是扯不尽,道不完

这份独有的风味

也印刻在每一位南北过客的心尖上

如果说夜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早餐则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温度。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中国的早餐版图上,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风味,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也是千变万化。

北京的油条豆腐脑、西安的肉夹馍、广东的肠粉,武汉的热干面,八方四海风格各异。



相比亚热带一年两熟的水稻,在大理巍山县,当地人更热衷于制作面食尝鲜。热气腾腾的一根面是专属于这个南诏古都的情怀。

巍山一根面又称扯扯面、长寿面。当地有这样的说法“一根面一碗是一根,一锅是一根,一家人吃的是一根,一千个人吃的还是一根”,这是对巍山一根面最形象的描述。它也寓意着长长久久、健康长寿和扯不断的浓浓情意。



凌晨五点,小镇还在沉睡,而一家面馆的灯却已经亮了起来,这可不是扰人美梦,是朱记一根面正在为唤醒人们清晨挑剔的味蕾做着准备。



老朱和女婿要赶在黎明前完成烧水、熬制高汤,备齐调味料,摆放好桌椅的工作,这能为女儿朱志秋安顿好刚满三个月的孩子争取一些时间。



一切准备就绪,第一批客人接踵而至,伴随着蒸腾的热气,巍山人的一天就此开始了。



短暂忙碌过后,大家开始吃早餐,朱志秋也赶到店里,接下来会迎来一场更为严峻的挑战。



朱志秋从小就爱吃家里的一根面,课业之余她也会给母亲搭把手,尽管一开始扯出的面条被姐姐嘲笑卖相不好。但久而久之,她牢牢掌握了制作一根面的技巧。



巍山一根面不仅能让人一饱口福,还能让人一饱眼福。

扯面需要双手配合上下拉动,不停歇地将盘于盆中醒发好的面头,用匀速且适中的力量拉扯至沸腾的锅中。力道太大容易将面扯断,力道不足拉扯出的面条则不够细滑,也不易煮熟。

此时的朱志秋宛如一个魔术师,面头在她娴熟灵巧的指间飞速流转成丝状,大致三分钟后,将面捞入碗中,加上新鲜猪骨熬制的汤底,碗底放置的调料香味瞬间散发开来。



最后,分别舀上一勺的灵魂双帽

一碗柔滑顺畅的一根面即可享用

秘制的调料冲击着舌尖

小麦带来的饱腹感让人收获到满足与幸福



忙碌了一整个上午,直到两点还有顾客到店吃面。一家人只能轮流吃个午饭。这样的工作强度会让打乱他们的作息,但能慰藉餐桌上来来往往食客的胃,这何尝又不是一份万山无阻的动力。



送走今天最后一位客人之后,朱志秋要开始准备第二天的面条。

小麦粉、鸡蛋、土碱、水是和面所需的材料。

将土碱溶解,倒入面粉中,随即加入鸡蛋,面团的软硬程度全凭手感,太硬则面条易断,太软则发生粘连。

和好的面团需盖上保鲜膜静置一小时。



第一次醒发结束后,在面板上刷油,坨状的面团需要改变形态,揉成长条。

老朱前来帮忙,父女二人共同发力,事半功倍。



将面条子从大盘的中心开始圈起,从内到外,圈成多个同心圆,圈满一层之后,在这一层上抹一道生香油,再继续圈第二层,直至将面条圈完为止。接着是第二回合的醒发。

一根面的发酵

需要漫长的等待

而这份等候

是一场静默的力量



面条子醒发好后需要最后搓揉一次,使其变成直径大约为一厘米的条状。一边搓揉一边重复盘面的动作。

朴素的食材正在演化为高端的美味。



一根面的“帽(臊)子”也很有讲究。

朱志秋的父亲也要将第二天的早餐“帽(臊)子”炒好。

将油热至八成熟,放入花椒和辣椒面,接着,三十多斤肉沫分次舀入锅中,最后,加入豆瓣酱调味。

沸腾的油锅中散发出阵阵椒香味,弥漫在整个后院。

猪肉炸酱很快出锅,接下来制作的“帽(臊)子"是它的最佳伴侣。



竹笋,通过蒸煮和晒干工艺后,让这份本只属于春季的美食得以在四季延续。

干笋加入调料,经过一番煸炒后,脆爽的口感能综合肉酱多余的油腻。

肉酱、干笋的双帽(臊)组合与手工面条的搭配能产生奇幻的效果。



“朱记一根面”一根面平均每天销量都在400碗左右,销量最高的时候达到了一天一千多碗。平时除了请几位阿姨来帮忙打理后厨工作,其他一切关于一根面制作的工序,朱志秋仍旧坚持亲力亲为,机器无法取代手工带来的温度。



一碗面的温暖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

延续着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

当火炉燃起

端起碗筷

美食带来欢笑

而我们有幸能得到



来源: 樂字号

编辑 沈艺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