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明私下交流时,当地领导用一句话概括了当下巍山旅游的现状:巍山小吃名扬天下,但巍山除了小吃之外,还有更多值得名扬天下的好东西,例如深厚的旅游资源,但这些旅游资源目前处于一种“暴饮暴食”的状态——每逢节假日,人满为患,一宿难求;平日,小城平淡慵懒。
置县整整60年,巍山发展的各项指标有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元的民族资源为依托,巍山人坚信,巍山迎来旅游大发展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在奔赴怒江开启《智慧影像·文旅云南》首站——“焕醒怒江”途间,刘明一行到巍山进行了采风。
巍山人 有底气
作为圣安居客栈老板和土生土长的巍山人,刘先生有一点点身份焦虑感——作为老板,他渴望巍山旅游立刻起飞,客栈天天爆满;作为巍山人,他更希望巍山发展的脚步慢一些,“太多的人涌进来,对巍山古城未必是个好事情。
刘先生是个八五后年轻人,今年6月份,他和合伙人以20万/年的价格承租了这个客栈,房价是200元起,在旅游旺季,客栈不愁客源,旅游淡季,也能保证在5成以上的入住率。
刘先生对巍山发展的乐观预估,是有深厚底气的。据史料记载,公元649年,南诏始祖细奴逻在巍山建立了大蒙国,自号奇嘉王,从此开创了南诏国的基业。南诏国最强盛时,其疆域包括今云南全省和四川、贵州、广西一部分,势力达越南、缅甸、老挝部分地区。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巍山古城,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曾经是茶马古道滇藏段中重要的枢纽之地。作为南诏古都,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巍山根本不愁没有人来观光。
巍山的全称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之丰富程度自不待言。彝族是最早生活在巍山的土著民族。两汉时就在巍山定居,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是彝族的先民。巍山是滇西回族的主要聚居地,据史书记载,早在元明两朝时期,就有大批来自中亚、西亚的回回人来到云南大理巍山,他们从事香料珠宝贸易,在繁荣商贸的同时,也传播着东西方文明。经过了七百年的生息繁衍,全县共有回族村寨21个,分布在永建镇18个。巍山回族全民信奉伊斯兰教,这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风情浓郁,构成了一幅文化和谐的美丽图卷。特别是200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东莲花村,至今保存完好的角楼有5座,古民居22院,其中民国三十年建成的马家大院最具代表性。这些古建筑群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楼林立,重门深院,“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建筑工艺十分精湛,无论是照壁还是雕花,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和谐并存、水乳交融。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巍山
发源于巍山县永建镇米鹿么村的红河,是云南省唯一一条跨国际的河流,全长1200多公里,流经大理、楚雄、玉溪、红河进入越南由北部湾注入太平洋。
红河孕育了古南诏国的文明,催生了云南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红河源头的旁边竖立着一块刻有 “大红河源、额骨阿宝”的石碑。在彝族话里“额”是水之意,“骨”是弯弯曲曲,“阿宝”则是父亲的同义语,连起来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父亲河。红河从巍山发源孕育,流经巍山69公里,经过九曲十八弯与富饶美丽的田园风光相融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红河为纽带,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民族文化、红河的滇越铁路、直至异域越南,将沿线穿成一条全域旅游观光带,沿红河溯源寻根将会是巍山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方向。
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摄影将会有效助力旅游发展,例如元阳梯田、东川红土地等等,上世纪九十年代无人知晓,正是摄影使这些景点闻名世界,这些地方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一不充分证明影像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摄影助力旅游,刘明的见解独特,“本质上说,旅游产业是一个发现美、开发美、包装美、营销美的产业,而摄影是发现之眼,是发现美、营销美的直接推手。”
2008年3月15日,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摄影创作基地、云南省摄影家协会摄影创作基地同时在巍山揭牌成立。多方助力之下,巍山将会引来大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巍山的崛起已经毫无悬念,现在剩下的问题只是这一天是早一点还是晚一点的问题”,刘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