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雨流芳·文旅大集丨“云”赏丽江非遗过大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5000年而历久弥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对于丽江这座城市来说,植根在这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这座城市人文记忆的载体,串起了丽江的精神脉络。

在“天雨流芳·文旅大集”第二季(云上)活动期间,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采取图文、视频方式向大家介绍丽江各民族的过年习俗以及“纳西族祭天习俗”“纳西族洞经音乐”等非遗项目,让更多公众了解丽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向心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今天,跟着记者一起来“云”赏丽江非遗。

(纳西族洞经音乐)

丽江洞经音乐是内地已失传的唐宋元词曲和道教科仪音乐。在音阶形式上仍然保留有宫廷音阶的特点,演奏格调与宫廷乐队相似,曲中虽有江南丝竹音乐旋律的影子,却又有浓郁的纳西族民歌及民间音乐特点。演奏中使用“苏古独”、“波伯”以及唐朝形制的曲项琵琶等乐器,加之独特的运弓方法,打击乐器的频繁运用,构成一种“纳西式”的奇特音乐效果。

丽江洞经音乐融汇了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在长期的流变中,受地理环境、民族特色、社会结构、历史传统、族群文化、宗教信仰的濡染,赋予了纳西族思想感情、审美风格和音乐风韵,使其呈现出“纳西特色”的艺术风格。《纳西族洞经音乐》于2013年列入“第三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东山庙会)

东山庙会是丽江市古城区金山乡民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在东山庙前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东山庙会起初是金山乡白族围绕建庙奉本主“东山老爷”活动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九的庙会、三月十三的朝山会期间,金山乡的三十多个白族村寨都要轮流做会首,组织祭祀本主、迎请东山神、由白族男女“桑帕”敲锣打鼓引领着众人虔诚敬拜东山老爷、抬“东山老爷”按确定路线绕东山河游乡、唱戏、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畜禽兴旺。

至今东山庙会除了祭祀“东山老爷”外,已发展成为集多民族、多类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聚会。《东山庙会》于2017年列入“第四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纳西族祭天习俗)

祭天,纳西语称“美补”,是纳西族最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祭天仪式的“天”包括天地自然、人类祖先。祭天的目的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族群的凝聚力等。

关于祭天的来历,在纳西族创世史诗《崇般图》中有相应叙述。纳西族祭天的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内择日举行,为期或四五天,或七八天不等,称为大祭;有的还进行秋祭,即小祭。纳西族祭天有一整套的祭天仪式规程,仪式由东巴主持。《纳西族祭天习俗》于2017年列入“第四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古歌阿嫫妮惹)

《阿嫫妮惹》是流传在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彝族地区的叙事及“哭嫁歌”长诗。按照彝族的规矩,姑娘出嫁的前夕,女方家的客人前来庆贺时要唱《阿嫫妮惹》。前面部分属于叙事歌,描述的是女儿成长的过程,因而旋律优美动听,音调抒情,曲调婉转、平稳,属于平腔的歌唱。后半部分描述其身世的不幸,表现被父兄强迫远嫁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过程。既有叙事歌曲的特点也有哭嫁歌的特点,音乐情绪低沉、旋律婉转悲伤,出现尾音的拖腔。

《阿嫫妮惹》是丽江宁蒗地区彝族古歌的代表作,在彝族人中家喻户晓、传唱不衰。不论从诗歌或音乐的角度讲,都具有经典性、代表性。《阿姆妮惹》于2017年列入“第四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文

资料来源: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责编 陶优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