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万文凤显然是见过世面的,面对突然涌入茶馆的一大群来自云南省和保山市的摄影家,烧柴火、倒水、收钱、上茶,一系列动作有条不紊,丝毫不乱。万文凤是保山板桥镇上仅存的一间百年老茶馆,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这里花上两块钱就可以喝上一整天的茶。
11月10日,由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和云报旅游传媒合办的“智慧影像助力云南旅游跨越发展”一行,在协会主席刘明的带领下,一路向西又向北,从巍山到保山,从保山到怒江。
66公里外的潞江镇上的十岸咖啡老板段绍山,此时正忙着从咖农手中收咖啡,从2010年投身咖啡产业开始,这个立志将潞江小粒咖啡做成百年基业的段老板,花了近500万元购买咖啡器具送给当地咖农,“只有我们的咖农自己也会喝咖啡,我们的咖啡才卖得起价格。”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隆阳分局副局长李家华对保护区境内的山山水水如数家珍,著名摄影家奚志农先生已经在这里连续举办了多次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每年,保护区境内的68个观鸟台迎来无数的观鸟、摄鸟爱好者。
隐藏在高黎贡山深处旱龙寨村民小组的吴朝民老人,今年已经81岁了,他用20多年的时间收集了抗战遗物,并用这些遗物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滇西中美抗战遗物民间博物馆。
吴朝民家山脚下的双虹桥,已经在潞江上静静矗立了227年。
高黎贡山,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温暖的潞江坝,咖啡正红。
板桥镇上,茶馆宁静
虽已年近一个花甲子,万文凤却未能溯清自家的茶馆始于何年代,“反正从我老祖那一代就在开茶馆了”。
严格来说,她家的茶馆是没有名字的。一本收录了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里将她家的茶馆称为“啰猴儿茶馆”,但万文凤并不喜欢这个名字,她说,“啰猴儿”在当地方言里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十分鬼精,稍带贬义。万文凤的爷爷被当地人称为“啰猴儿”,每当有外来人找茶馆喝茶,都会说:“去啰猴儿家那里嘛”,说完,顺手一指,就把客人导到万文凤家来了。
“啰猴儿茶馆”位于板桥镇青龙街中段,茶馆里常年烟熏火燎,地面凹凸不平,几张旧八仙桌和古董般的木桌,配着几条被无数人磨得油亮光滑的长凳。年深日久,大部分桌凳都已缺角少棱,残缺不全,掉了些瓷的杯盏静静地卧着,等待客人们到来。
一本用A4纸打印成表格的留言本上,记录了从2015年以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到这喝茶后的感言,“静静品味着茶香,享受着百年茶馆的美好,还会来的,下次会带着想要带的人,一起分享这份美好”,2015年9月4日,一位游客将字迹留在本子上。又寂寞又美好。
距离茶馆不到十米远的十字路口,一家同样没有名字的日化用品店老板娘,拖出一把小板凳,坐在电线杆下,边烤太阳边看杂志,骑摩托车的人过来,她往左一指,头也不抬,午后阳光静静打在身上。茶馆里,摄影家们进进出出,拍尽了每个角落,“咔咔咔”,快门声不断。
潞江坝的咖啡熟了
与板桥镇的宁静相反,潞江坝常年炎热的气候,昭示着这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气象。十岸咖啡的老板段绍山是潞江本地人,2010年投身咖啡产业,他的经商思路与大多人有点不一样:送了3万多套咖啡器具给当地农户,培养他们喝咖啡的习惯。“以前,有些农民喝了咖啡后会说,这是药,苦。现在已经慢慢不会这样了”。
有人劝过段绍山,这样的经商思路,一时半会是收不回成本的,何苦呢?段绍山的生意经和这些人不一样,“我不想一来就见到钱,我想把企业做成百年基业。”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明称段绍山是“了不起的人”,虽然段绍山的企业才刚刚起步,但在咖啡产业的漫长产业链上,段绍山都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从咖农到咖啡厅全覆盖。
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三月,是咖啡的采摘季节,彭应宽在潞江坝有将近十亩的咖啡地,他已经习惯了咖啡的口味。老彭喝咖啡,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一个被柴火熏得黑乎乎的大铜壶,往里洒进咖啡粉,加水,放在火上煮,水一开,咖啡也算是大功告半,倒出的清咖啡里再放点红糖,一杯“最原始”的咖啡,成了。
潞江坝的小粒咖啡,凭借其卓越品质而小有名气,不过,因其产量低,在咖啡市场上并无多少主动权。当地政府正在考虑将潞江坝小粒咖啡与高原特色观光农业相结合,保山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研究员杨建民介绍,咖啡是种独特的饮用品,不同的种植方法、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加工工艺,做出来的咖啡味道都不一样,近些年来,很多咖啡爱好者通过电商平台或者亲自登门向农户下订单,农户则完全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种植和加工,这种个性化消费方式,已经占到了潞江坝每年销量的10%以上。
每年的4月份,咖啡花白茫茫一片,这才是潞江坝咖啡观光的最好季节,彭应宽在这个季节每天都会见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摄影团、自驾车团。当然,伴随着大片咖啡花到来的还有蜜蜂和随蜂而动的养蜂人。
历史的天空
在地球发生剧烈地质运动时,高黎贡山成了动植物的“避难所”,这艘地球上的“诺亚方舟”承载的物种让世界科学家惊羡不已,为它戴上了“世界物种基因库”的桂冠,经过历史的漫长演变,最终形成了高黎贡山如今这种“动植物种属复杂、新老兼备、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特殊格局。
观鸟、拍鸟的人们常年络绎不绝来到高黎贡山百花岭,这里也是徒步爱好者们的天堂,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隆阳分局副局长李家华介绍,保护区内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每年有约1万人次的游客选择到这里来徒步翻越高黎贡山。
吴朝民的“滇西中美抗战遗物”民间博物馆,距离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隆阳分局百花岭保护站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只念过私塾的他,凭直觉认定那些遗落在高黎贡山的弹头等抗战遗物,在将来某一天“会有用处”。20多年来,他陆陆续续收集了弹头、炸弹等遗物,“自己捡来的,跟农民买,人家不愿意卖的,就用元宝糖锭去换”,吴朝民之前是卖糖人。攒够了一定数量的遗物,他在自家院子的小楼里开起了“滇西中美抗战遗物”民间博物馆。有人专门慕名而来。
来到吴朝民家的人中,有人是来研究滇西抗战的,有人则是来观鸟。研究抗战的,找吴朝民,研究鸟的,找吴朝民的儿子候体国。47岁的候体国自称念了11年小学,11年的小学生涯,有8年的时间在打鸟,认识高黎贡山的大部分鸟类,如今,不打鸟了,他带着各路研究者到山里找鸟、观鸟。
山脚下的双虹桥,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桥长167米,永昌知府陈孝升筑铁索吊桥,凭借江中巨石砌为两孔,遥望如双虹,顾名双虹桥。潞江两岸的人们,在这里已经来往了整整227年。
双虹桥是云南摄影家协会此行在保山的最后一处景点。下一站,怒江,11月11日,“智慧影像之唤醒怒江”将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