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位于丽江城北,象山西麓,是丽江古城里一座自然与人文珠联璧合的古典园林,有丽江“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美誉,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寿福 摄)
黑龙潭,也称玉泉公园,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海拔2416米。黑龙潭由玉龙雪山东面的九子海洼地及其周边山系的泉水,通过断裂地层从象山西麓涌出,汇聚成渊。潭水清澈如玉,故有“玉泉”之称。
乾隆《丽江府志略》载:“郡城北五里许,象山之麓有泉焉,沮洳觱沸,出山根石发间,清莹秀澈,可镜须眉,混混汩汩,汇为河流,南注里馀,支分三岐。”黑龙潭,是丽江古城的水源,泉水从锁翠桥倾泄而下,一里之后,从玉龙桥分流三泉,缠绵曲折,穿街过巷,流经古城。
黑龙潭,是古城的血脉,自古以来就是古城不可或缺、赖以庇荫的水环境。因为水,丽江古城得以诸多美名:“东方威尼斯” “高原姑苏” “家家小桥,户户垂柳”等,正如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所评价:“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发挥着作用。”
(木琼晓 摄)
黑龙潭的水系和建筑,蕴含着一个人文和天然巧夺天工的阴阳八卦布局。象山之麓,龙神祠旁,水陆相环,犹如一幅天然的阴阳太极图。黑龙潭还有“丽江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称,199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记者带大家一起认识黑龙潭古建筑群。
(刘珠明 摄)
文明坊
文明坊,原清代文庙的门楼,1966年迁建于黑龙潭,作为公园大门。文明坊为3门10柱牌楼,面西而立,彩绘精美,雕刻精湛。两侧墙体,作八字影壁。四尊石狮,肌理秀美。牌楼正面,原悬挂著名艺术家吴作人先生所书“玉泉公园”匾牌,1998年恢复原名“黑龙潭”,由纳西族著名书法家李群杰先生题写;牌楼背面悬旧匾“文明坊”,朱底金字,款识“大清光绪辛卯年,中秋月榖旦”。
一文亭
黑龙潭中一座小巧的亭阁,建于清代中叶。相传有一位纳西老妇人,一生积德行善,虽然十分贫穷,却发愿要建一座亭子让人们遮风避雨,休憩纳凉。不论酷暑严冬,她每天站在路口,向行人乞讨募化,凡愿捐助者,她每次只讨要一文铜钱。几年积累,终遂其愿,建成小亭,世人称之“一文亭”。它原是古城木氏廨舍玉皇阁前池子里的一个亭子,台基1.64米,南北边长3.04米,东西边宽2.60米。灰瓦红柱,六角飞晕,周围凭栏,小巧玲珑,亭亭玉立。
锁翠桥
清代一座三孔廊式风雨桥,位于黑龙潭南端清泉溢出口。桥东西长14米,南北宽3.30米,中孔跨径2.6米,左右两孔各为2米。桥廊木作,两端置悬山顶桥亭,桥亭间为桥廊,人字坡顶,灰瓦屋面。桥面铺彩花石板,桥廊两侧,设有靠座。桥西悬“漾青”匾,桥南挂“锁翠”额,系光绪三年(1887)丽江知府许其翔所书,喻意要将黑龙潭的秀美风光,永远锁住。桥西柱上,悬有一联:“惊涛撼树正晴雪,未雨垂虹卧曲波。”写尽了黑龙潭特有的景致,桥下泉水从嶙峋山石间奔泻而下,飞珠溅玉,涛声如雷。一桥之隔,一侧静谧如镜,一侧惊涛撼树,溅玉喷雪。
(李金星 摄)
解脱林门楼
解脱林,也称福国寺,明清时期丽江一座著名的寺庙,位于玉龙县白沙乡芝山山腰,明万历时木增所建。解脱林门楼,位于黑龙潭公园南面的山坡上,坐南朝北,长方形,面阔5间,9.96米;进深4间,9.96米。整座建筑十个翼角,如鸟展翅,灵动典雅。
五凤楼
五凤楼,又称法云阁,是黑龙潭的核心建筑,东依象山,面西而建,平面呈“亚”字形,周设游廊,面阔5间,18.9米;进深5间,17.78米,高约20米,32根柱子落地,三重檐攒尖顶楼阁式建筑。一楼无斗拱,梁枋槅扇,精雕细镂,穷尽雕丽,巧妙绝伦;二楼四面,向外施四个歇山,八角飞甍,翘翼反宇,檐下置如意斗拱,三跳七踩,皆出斜拱;三楼斗拱繁密,亦三跳七踩,集米字拱、十字拱和如意拱为一体,匠心独运,装饰性很强。整座建筑,屋顶极富变化,20个翼角犬牙交错,从任何角度望去,如同5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有五凤楼”称誉。
五孔桥
一座现代石拱桥,东西横贯于黑龙潭上,如长虹卧波,将潭面一分为二。1951年,此桥在九眼水堤原址上建成,大理石造,长24.50米,宽3.14米,由五个大小不同的半圆拱组成。因有五个半圆桥拱,世称“五孔桥”。桥栏柱头,交错刻有大象和狮子,“象”和“狮”与“相思” “相识”谐音,今人附会作“相思桥”。
光碧楼
光碧楼,地处象山西南麓,坐东朝西。平面长方形,面阔5间,12.96米;进深5间,8.70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屋架。两层8个翼角,如鸟斯飞,十分灵动。底层无斗拱,二楼斗拱出檐,三跳六踩,皆出斜拱;屋内斗拱也为三跳,四周斗架构成覆斗形藻井,以斗拱承载屋架,十分独特。
龙神祠
清代丽江一座著名的坛庙祠堂,为黑龙潭主要建筑,含戏台、得月楼,分布在一组造型典雅、和谐而又变幻无穷的主轴线上,占地面积1072.92平方米。龙神祠为四合五天井大院,有门楼、两厢和大殿。大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面阔3间,12.8米;进深3间,10米。殿前有月台和垂带踏跺,院中四围走廊畅通。。门楼高悬“天光云影”四字榜书,每字有1.2米见方,骨力苍劲,铁笔如椽。
(李金星 摄)
戏台
丽江最早的戏台之一,位于龙神祠前,原址上曾建有一个冷暖亭。戏台坐西朝东,面龙神祠面建,面阔3间,11.66米;进深3间,6.74米。后台是演员休息和化妆的空间,前台是建筑的主体部分,起角架斗的大制木结构,屋面是九脊歇山顶,飞檐挑角,如翼斯展。
得月楼
得月楼位于黑龙潭湖心,是黑龙潭的主景。得月楼为三重檐钻尖顶阁楼,平面呈方形,基座呈八角形,面阔、进深皆3间,8.7米,通高约16米。楼阁四面临水,设有美女凳。楼上悬有“得月楼”三字和两幅楹联,皆为郭沫若手笔。一联是毛泽东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另一联为郭沫若自撰联:“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李金星 摄)
来源:纳西话賨微信公众号
陈登宇 文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