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祥云老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贡献

革命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她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起点,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共和国走来的地方。

大理祥云县革命老区是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一批批准认定的全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这是一片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土地。这里地灵人杰、英雄辈出,早在“五四”运动和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祥云就有20多位先进青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参加了革命,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革命先烈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王孝达就是祥云先进青年和优秀儿女的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祥云老区人民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一、建党初期

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贡献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王复生与邓中夏等19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胞弟王德三考入北京大学,不久也加入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胞兄王复生一起积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创办《工人周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培育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20年11月,李大钊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王复生是第一批加入共青团的团员之一,1921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云南最早的共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的播火先驱。

陕北建党建团,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堪称“华夏英傑一门三雄”“北大骄子一门三烈”的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都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作出过积极的努力,做出了鲜为人知的重要贡献。1921年秋,受党组织派遣,王复生到陕西华县、绥德等地建立党的组织,宣传马列主义。同时引领自己的两个弟弟王德三、王馨廷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1923年春,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消息传到咸林中学,王复生组织师生召开悼念死难烈士、声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暴行的大会,在华县县城举行示威游行,声援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组织进步师生阅读革命书刊,讨论革命的有关问题,宣传革命活动,为后来渭南、华县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同年秋天,王复生回到北京学习。

1924年,受中共北方区委委派,王德三到陕北建立党组织,“是陕北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重要领导人之一。”期间,王馨廷随二哥王德三到了陕北,边读书边养病,积极配合王德三开展革命活动。在绥德四师,王德三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与进步师生交心谈心,介绍党组织的基本知识,讲介《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鼓励进步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1月,根据北京党组织的指示,王德三在四师成立了共产党小组,12月上旬,又成立了绥德青年团支部。由于王德三卓有成效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学生们倾向革命,都以加入党、团组织为荣。同年,王德三把党、团组织的发展工作扩大到校外,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团员。王德三点燃了陕北最早的革命斗争烈火,成为“陕北大地上播撒共产主义火种的革命先导”“陕北广大师生所敬仰的杰出人物”。

以党团组织建设为先导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陕北落脚,保留了革命的火种,壮大了革命的队伍,为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13年,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为党为人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

王德三在领导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教育、培养和发展了一批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培养成党的骨干力量,为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人民英雄刘志丹,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杨明轩,原中顾委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原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昆明军区政委阎红彦上将,都是在陕北受王德三启蒙参加革命,加入党团组织,培养成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刘澜涛题词说:“王德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他的革命精神与日月共存。王德三同志也是我革命的启蒙老师,我们永远敬仰他、怀念他”。

1926年初,党组织派王德三到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他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帮助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滇军)培训政治工作人员,决定在大沙头举办政治实习班,王德三任主任。王德三在军校共培养了28名共产党员。为北伐战争和云南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生力军。

为云南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德三是云南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1927年2月,王德三回云南开展工作,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先后担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省临委书记、第一任省委书记。是云南地方党组织的杰出领导人。先后组织成立了工运、农运、妇运、军运、学运、民运委员会。

在蒙自,他多次到查尼皮秘密召开会议指导工作。1928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会期两天,与会代表17人。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王德三因出席六大未能参加这次大会。

在文山,他建立了云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洒戛竜党支部。

在小塘子,他组建了第一支少数民族人民武装——小塘子苗族农民武装游击队,编撰了《苗夷三字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民族政策,从事民族工作的经典之作,被少数民族称为自己的《经书》,他还主持制定了《少数民族问题大纲》,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云南少数民族问题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在个碧铁路,王德三亲自主持制定了《个碧加薪斗争工作大纲》,并领导了铁路工人要求加薪的罢工斗争,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在马关,省临委组织了八寨农民武装暴动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八寨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马关的革命斗争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陆良,他指导帮助制定了《陆良工作大纲》,确定了以城区、三岔河、马街、旧州、老鸦召等学校为据点开展工作。

在麻栗坡,他制定了《麻栗坡工作计划》,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通过以上革命斗争,极大地打击和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为后来云南革命斗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初心如磐,英烈精神永存

1930年11月19日,王德三被叛徒出卖,在昆明长坡被捕。敌人如获至宝,曾以高官厚禄利诱,酷刑百般折磨,妄图一举消灭云南地下党,扑灭云南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但铮铮铁骨的王德三,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狱中遗书》。《狱中遗书》不仅充满了亲情、豪情,更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

1930年12月31日,王德三在昆明北郊英勇牺牲,年仅32岁。王德三走了,但他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忠诚于党,与党同心,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的高贵品质;面对生死坚贞不屈,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铁骨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英烈精神永存。

王孝达为革命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王孝达,字味泉,笔名达生。1901年生于祥云县城北后街荷花池的一个书香人家。

1920年就读于北京国立政法专门学校,与王复生、王德三交往甚密,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23年初在北京创办《祥云》杂志,宣传革命思想。1924年考入南方大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积极投身工人运动。1925年秋,经党组织派遣王孝达到澎湃领导广东省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冬,王孝达被广东省委派到汕头市工作。1926年初,党派王孝达领导改组后的国民党广东省潮梅办事处工作,同时兼任共青团潮梅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同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王孝达与《岭东国民日报》社社长李春涛密切合作,宣传巩固国共合作,发动工农群众运动,支持北伐战争。1927年4月15日,王孝达不幸被捕,9月5日英勇就义于汕头市中山公园前,时年26岁。

二、红军长征过祥云时期

祥云有近千人参加了红军,99%牺牲在长征路上

1936年4月15日,红二、六军团从富民兵分两路向滇西进军。红二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的带领下攻克楚雄、南华,17日经沙桥、天申堂,由大哨进入祥云普淜地区,再由下庄、云南驿、板桥、韩晒经抵达祥云城外,共经九乡一镇、60多个村庄,计81公里。红六军团在肖克、王震等首长的率领下,20日由大姚县石羊镇进入祥云楚场、黄草哨、米甸街等地,经我县一乡16个村,行程50余公里。21日由米甸街经观音箐、海稍与红二军团在宾川汇合进入鹤庆。

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祥云,播下了革命火种,与祥云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祥云人民爱红军、帮红军,祥城名医院为红军看病不收钱,有8家裁缝铺为红军缝补衣服不收费,有的农民把蔬菜送给红军,为红军做饭、烧水,为红军当向导,为红军掩护伤病员,从各方面为红军服务。祥云有近千人参加了红军,绝大多数牺牲在雪山、草地,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英烈王复生牺牲在齐齐哈尔

1928年6月,王复生根据中央的指示,到东北恢复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1934年11月,王复生任伪满黑龙江省《民报》社长兼总编辑,利用报纸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并于1935年夏天与中共北满省委取得联系,积极开展党的工作。1936年6月,日伪在东北地区实行大检举、大搜捕,大肆逮捕抗日爱国人士,疯狂镇压抗日力量,王复生不幸被日军宪兵逮捕。日军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刑讯逼供,胸骨、肘骨、肋骨、腿骨被打断,打得他奄奄一息,但他视死如归,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同年8月15日,抗日英烈王复生在齐齐哈尔被日军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40岁。

祥云有3000多名青年应征入伍,开赴抗日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在举世闻名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缅甸八莫和密支那战役以及滇西松山战役中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有285为将士为国捐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祥云人民多次筹集粮草,募捐寒衣、布鞋,支援驻扎和过往的10多万抗日将士。

祥云人民用血肉之躯修筑了云南驿机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云南驿机场是驼峰航线的中转站,又是对日作战的前沿阵地,在抗日战争和滇西保卫战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云南驿机场总面积3940亩,两万多民工参加修建,上百人肩套绳索,顶着日机的狂轰滥炸,拉动五、六十吨的大石碾子压平跑道,有5000多人被炸死炸伤,仅1943年4月26日这一天,就有2400多人失去生命。

血肉筑成滇缅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几乎所有的交通港口,掐断了中国抗战物资的供应。国家在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云南滇西20万以老弱妇孺组成的筑路大军,开始了全长959.4公里滇缅公路的修建。当时人口不足12万的祥云人民,每天出动民工25000多人抢修滇缅公路,总投工56.7万个,经过10个月的艰苦奋战,修通了72公里过境的滇缅公路,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四、解放战争时期

“边纵”八支队为解放云南作出了贡献

“边纵”八支队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八支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中共中央1982年31号文件指出:“云南地下党和‘边纵’在远离党中央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艰苦奋斗,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为解放云南作出了贡献”。

祥云是中共滇西工委、地委革命活动中心

1947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民武装斗争的指示,中共云南省工委在长期积蓄力量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作出了在全省开展武装斗争的部署。1948年,先后派共产党员王元昌(邓如松)宏伟滇西工委书记黄平、委员陈家震、廖新伦等到下庄街,开展以祥云为中心的滇西武装斗争,使祥云成为中共滇西工委、中共滇西地委的活动中心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八支队的策源地和中心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纵”八支队和祥云人民的武装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边纵”八支队共3000余人、枪,编为3个团和一个警卫营,跋涉滇西16县,纵横驰骋五千里,与地霸、土匪武装和国民党二十六军、七十四军、九十三军进行了大小战斗60多次,曾攻克了弥渡、盐丰、牟定、祥云、景东等5座县城,歼敌官兵1000余人,缴获枪支1000余支,子弹10万余发。

创建了祥云革命根据地。这是一片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热土。在党的领导下,“边纵”八支队共发展了共产党员515名,建立了27个党支部,发展了党领导下的各种群众组织“民青”成员118人,农抗会员32818人,妇女会员7937人,青年会员3190人,少先队员(儿童团)3202人、父老会员924人,动员1670余名各青壮年参加“边纵”支队,组织了3个地方治安大队和6支地方游击队,全县各族人民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革命斗争,共筹集枪支1615支,机枪11挺、子弹、炮弹35000多发,手榴弹700多枚,筹集银元半开66300余元,加工和运送粮食90多万斤,制作军装4200多套,有力地支援和开展了武装斗争,展现了“军爱民、民拥军”,血浓于水、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生死相依、鱼水情深的骨肉情、生死情。宣示了老区军民“求翻身、闹解放”的决心,再现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感人局面。

开展了武装斗争。在祥云境内共进行过7次战斗,包括普淜黄泥丫战斗、清华洞大白桥战斗、下庄街战斗、大波那大乙甲山战斗、东山干海子战斗、禾甸黑厂战斗和夜袭祥云城战斗。“边纵”八支队在滇西的历次战斗中有80多位同志英勇牺牲,其中,祥云籍的有41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建立了人民政权。包括相当于县级的党组织——中共祥云区委和中共东山区委,建立了两个分区人民政府和13个乡镇革命两面政权。同时,还在祥云建立了滇西最高政权机构——滇西地方行政委员会。

“边纵”八支队在完成他的历史使命后,于1950年4月1日整编为楚雄军分区。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把历史视为“最好的教科书”,认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把学习党史、国史上升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的战略高度,号召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

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潮头,“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必将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



来源:祥云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祥云县老促会会长赵祖龙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