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云南答卷丨大理:久久为功圆梦苍洱


今日出版的《云南日报》,采用24个版的报道规模,浓墨重彩报道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和脱贫攻坚的云南答卷。在版面安排上,从第9到第24版共16个整版,分别对应云南16州市,每个州市一个整版的规模;版面压题照片采用长卷式设计,16幅压题照片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美丽云南长卷图;提要区用精炼的文字、数字、图表突出每个州市的特点、亮点、成绩;16个主标题整齐划一、前后呼应,均为8个字。16个整版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报道“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本篇为今天的第19版——大理

版面截图

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山区的主战场上,经过6年艰苦奋战,大理州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365万各族干部群众全面迈向小康,踏上了新的征程。

苍山更加碧翠,洱海更加清澈。当时间的刻度指到2021年时,大理白族自治州站在了新的发展坐标上,全州365万各族干部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迈向小康,踏上了新征程。

苍山更加碧翠,洱海更加清澈

时间回到2014年。大理,这个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山区的主战场上,全州12县市中有11个县是贫困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乡镇34个、贫困村541个、贫困户10.97万户42.09万人,其中深度贫困乡镇5个、深度贫困村153个,贫困发生率为11.62%。

沃柑熟农民笑

经过6年艰苦奋战,全州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34个贫困乡镇、54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1.31万人,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766元上升到2020年的13645元,年均增长9.25%。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796.05元增长到2020年的10737.51元,年均增长29.26%。

聚焦重点

打响决胜战役

大理州委、州政府结合实际,迅速压实政治责任,健全完善脱贫攻坚作战体系。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考场、第一责任书,实行脱贫攻坚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州、县、乡逐级成立了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高位推动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形成了中央有决策、省委有部署,大理有落实、落实见成效的鲜明政治导向。

沪滇情深

聚焦深度贫困,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大理州突出“贫困县摘帽退出”和“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两大任务,聚焦云龙县和5个深度贫困乡镇、153个深度贫困村及505个州市交界地区深度贫困自然村,动员一切力量,集中一切资源,顺利攻克了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充分依靠基层党组织,全面动员一线党员,在深度贫困地区深入开展“顶在前面、干在难处”专项行动。云龙县以“脱贫前线党旗红、我是干部我先上、我是党员跟我干”的攻坚态势,啃“硬骨”、拔“穷根”、破“困局”。

大理青年党员“筑巢引蜂”带民富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愿意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去换群众的‘幸福指数’,和他们一起朝着更美好的生活一起奋进。”2019年3月,施保贵作为大理州民政局派驻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新宅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接过扶贫的“接力棒”。两年来,他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谈到这一年的驻村扶贫工作,施保贵感触颇深,“我是工作队的第一书记,就是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代表。”

退役军人、“背包”书记施保贵同志情系村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扑下身子不怕累、不怕脏

沪滇协作

共同圆梦小康

上海浦东,云南大理。

自2016年大理州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浦东新区先后对口帮扶大理州11个贫困县。4年来,两地构建起资源互动、资金推动、产业撬动、人才流动、就业联动“五位一体”的扶贫协作模式,走出了层次更高、内涵更深、领域更广、成效更好的沪滇扶贫协作新路,沪滇项目建设带动大理州219639名贫困人口圆梦小康。

山海携手,共筑小康。

“浦东新区派出精兵强将,用心用情用力,真金白银投入,累计投入12亿元帮扶大理。”大理州扶贫办主任李德琦介绍,沪滇协作以来,浦东新区安排19个镇、127个村(社区)、85个企业、15所学校、14家医院分别结对帮扶大理州34个贫困乡镇、153个深度贫困村、15所学校、15家医院,实现了大理州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县级医院对口帮扶全覆盖。

上海浦东医生“精准送医”到大理

李德琦介绍,2016年以来,浦东新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着力支持大理州的产业项目。截至当前,成功引进上海东方希望集团等8家上海企业帮助大理发展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建设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已建立扶贫车间75个,吸纳3158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523人。建设产业项目174个,带动贫困户17.5万人。

上海市浦东新区宣桥镇的第十三个村委会——水田村,坐落在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这是一个缘于“携手奔小康”的幸福约定。

“弥渡县在27个深度贫困村投入沪滇资金5585万元,建设27栋1100头养殖规模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在厩舍屋顶再建村级光伏电站,创新了‘养殖+光伏’一体的扶贫模式,形成了‘厩顶发电、厩舍养殖’的高效产业模式。”弥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平介绍,通过生猪养殖,增加了贫困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1.5万人增收,成为弥渡县脱贫攻坚中的“盖碗肉”。

弥渡县脱贫攻坚中的“盖碗肉”

据悉,2017年以来,浦东新区向大理州派出援滇挂职干部33人,成为云南省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一支上海援滇干部队伍。

“来云南,是我一次融入边疆、服务祖国、历练人生的难得机遇。”作为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干部,由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选派,如今任南涧彝族自治县副县长(挂职)的潘丹坚定地说,“在云南,要把外部资源‘引进来’,把内部物产‘推出去’,把援滇项目‘竖起来’。”

高校帮扶

搭上智慧快车

“共建”师资队伍,“共抓”教育培训,“共育”基层人才,“共享”优势资源。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自2013年以来,教育部作为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的国家部委,指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5所高校,分别定点帮扶大理州弥渡、南涧、永平、洱源、云龙5个县,并明确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专项帮扶漾濞、巍山、鹤庆、剑川、宾川5个县。7年来,各高校充分发挥教育、人才、科技、信息等专业优势,以助推脱贫攻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论文写在了苍洱大地上。

(北京大学)弥渡县山村小学“真爱梦想课堂”

挂钩帮扶以来,9所直属高校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始终把帮扶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分内工作来抓,立足“学校所有、大理所需”,在资金投入、人才支持、产业发展和社会帮扶等方面,给予了大理州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倾力支持。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5所定点帮扶高校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53个,受益人口达10.7万人,帮助7.5万人实现脱贫。

在鹤庆县图书馆建成的“北外歆鹤外语教育平台”

“吃剑川米喝剑川水,理应回馈这片土地,服务乡亲。”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强勇教授到剑川县挂职,担任副县长。在剑川工作的三年半时间里,他先后撰写《对剑川木雕的近观远思》和《非遗古今之鉴——从剑川石雕说起》等调研文章。持续举办《剑湖论坛》等高端论坛,将剑川的文化资源充分转化为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优势。

中央美院艺术家走进云南剑川打造一场属于15个孩子的家乡画展

为解决云龙县深度贫困村永安村旧宅、云安、罗坝山、黄狸坪4个自然村村民全季通行问题,同济大学在永安村茅草登片区选址修建“永济新桥”。整个项目投资260万元,梁体与桥墩采用多切面形式,呈现出“拉手两岸”的别致造型,寓示云龙与同济“同舟共济、携手帮扶、振翅腾飞”之意。新桥于2020年6月9日开通,4个村庄的500余居民自此出行方便了。

2013年以来,同济大学在教育、医疗、规划、驻村扶贫等方面给予云龙人才支持,群策群力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助力云龙经济社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亮点

弥渡县德苴乡实施光伏提水工程

一个项目缓解千年干渴

大理白族自治州最为干旱的四个乡镇之一、弥渡县脱贫攻坚主战场……这些都曾是弥渡县德苴乡的标签。干旱在导致贫困的同时,又加剧着贫困。其中,德苴乡北片区青云、青丰、太平、李丰4个行政村的干旱情况尤为严峻,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兼具,“靠天吃饭、望天收?”是其真实写照。

为破解德苴乡北片区4个行政村严峻的干旱形势,弥渡县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在花鱼洞实施光伏提水工程。2018年4月,投资2213万元的弥渡县德苴乡北片区光伏提水工程破土动工,畅通的管道供水网络彻底解决了北片区7490人、18558.38亩耕地以及21000头大牲畜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行镇定点帮扶弥渡县德苴乡团山村,为团山村发展带来“源头活水”,让团山人民喝上了“上海水”。

“项目完工后,由乡党委、政府牵头,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竞价招标,选定第三方管理机构,完善水源管理制度、供水管理制度、供水安全制度、设备管护制度,优先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管护人员,落实分片包保责任。”德苴乡党委书记李连映介绍,如今,健全“一户(一地)一表一龙头”供水到户(灌溉)和维修养护长效机制,真正达到“项目有人管、运行有保障、农民有水用、工程长受益”的水利管理改革目标。

“现在水龙头一拧开,白花花的水就流出来了,我们真正喝上了放心水。”太平村委会六瓦黑村民小组刘银才乐呵呵地说。

在花鱼洞水源的滋润下,北片区5000余亩玉米、3750亩烤烟、2000余亩小麦等传统产业连年实现丰产丰收,500余亩软籽石榴、300余亩辣椒、100余亩香橼等特色产业蓬勃兴起。

南涧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产业

“六个一”惠及千家万户

走进南涧彝族自治县,高原特色生态产业遍植,一幅民富村美、生态宜居的山水田园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南涧樱花谷

2014年以来,全县打响决胜脱贫攻坚战,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干部群众与贫困作战,与时间赛跑。

为决胜脱贫,南涧县创新举措,聚集农业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和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着力发展壮大“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的“六个一”高原特色生态产业,让南涧千家万户老百姓建起了“绿色银行”。2020年,“六个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产值突破30亿元。

南涧发展茶产业

茶产业是南涧的一个普惠产业。“全县有2.6万户11万人是茶农。”南涧县茶叶工作站站长赵尹强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涧县着力打造“一杯茶”产业,在建好绿色茶园、打造茶叶品牌的同时,围绕“无量山”和“南涧跳菜”两个品牌,打造无量药谷、无量山樱花谷、无量山藏茶谷“三谷”经济,积极探索茶旅文融合发展新模式,以旅游为突破口,推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品鉴、体验与旅游深度结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县稳定高山生态茶园面积12.09万亩,其中2.3万亩茶园通过绿色食品茶基地认证,48996亩通过有机茶产地认证,绿色有机占比达59.55%。

南涧发展茶产业

“我家种了20多亩茶,每年可以稳稳地进账5万元。”公郎镇罗伯克茶场旁边的小波乐箐村村民吴加候家发展茶产业,过上了好日子,“这些茶园就是我家的绿色银行。”

云龙县2000余群众搬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多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早春时节,云龙县诺邓镇福堂社区一片安宁祥和。

“幸福满堂江河山川秀丽 民族团结兄弟姐妹情深”,走进社区7幢二单元,一副大红对联显得格外耀眼。

福堂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云龙县最大的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来自民建、功果桥、苗尾、宝丰、关坪、团结等10个乡镇的591户2198名群众汇集到一起,组成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

云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我们社区还是一个多民族团结融合的大家庭。”福堂社区党总支书记何晓芸介绍,社区内有汉族、白族、傈僳族、彝族、藏族、侗族、哈尼族、瑶族8个民族。“生活中,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云龙县着力打造建设智慧社区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

“搬到社区后,交通十分方便,家里人看病方便了,我妹妹读书也很方便。”从云龙县白石镇松水村的“老家”搬入社区后,作为社区新居民的赵德会颇有感触。

云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何晓芸介绍,在硬件建设完善的同时,社区重点聚焦破解群众收入难题。在社区建起两个扶贫车间,同时积极鼓励社区居民开商店、自主创业、外出务工及安排公益性岗位等,让搬迁群众户户有人就业,家家有稳定收入。

来源 云报客户端

责编 李舒琪 实习编辑 杨金敏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