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影像 文旅云南】镜头里的独龙江故事

11月12日,《智慧影像.文旅云南》“焕醒怒江”进入独龙江乡,壮美的景色和多姿的民族风情引无数摄影师们按快门。


随着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的修通,这片土地上,正在呈现出一片蓄势待发之势。     

                                             

独龙江边的养蜂人

黄其东的穿着和言行举止“出卖”了他,摄影师们一眼就看出他和当地的普通农民不一样,果不其然,这个从丙中洛来到独龙江边的高旺当养蜂的怒族中年男人,有着不一般的经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开始严禁砍伐木材,生意越来越难做,他把目光投向了矿业,近些年,矿业生意又不好做了,他发现了新商机:蜂蜜。


黄其东发现这个商机,是受一位韩国人的启发。前些年,一位韩国人来到独龙江的村子到处走串,挨家挨户收集蜂蜜,一年下来,收了约700市斤蜂蜜,这批蜂蜜被以每市斤700元的价格卖到外地,“他那样到处收,不好弄,我就在高旺当这里承包6亩地养蜂,不用到处去收。”

高旺当原来有村民居住,修公路时,工程队跟已经搬迁到安居房的农民租房住,工程结束以后,黄其东从农民那里按照3000元/年的价格租下了这里仅存的两件小屋子。屋子后山就是他的养蜂场所,黄其东有两个养蜂场,一个在屋子后山,另一个在马路斜对面的山上。黄其东把养蜂场选在这个地方,是有他的考量的,这里距离观景台才一步之遥,方便游客们发现,相当于一个不打广告的广告台,另外,这里的山上四季开花,方便蜜蜂采蜜。


矿老板转行养蜂,跨度不小,黄其东自有学习的途径。之前,附近村子的农民收到了一批当地政府赠予的蜂箱,但没多久,这批蜂箱就陆陆续续变成了村民家中的碗柜、米柜和凳子,“有些人不用心”。有心的黄其东仔细观看了农民的蜂箱,回来以后用三合板照葫芦画瓢自己做了一批蜂箱,再后来,他又找来水冬瓜树和杉木树,中间掏空,做了一大批蜂箱,这几天,蜂箱正在太阳底下晾晒,两三天以后,他准备关上蜂箱,小蜜蜂们将会陆续来此筑巢。

养蜂也是一门大学问,他通过观察学习之后,到山上找了一些野蜜蜂,把野蜜蜂的蜂王搬迁到自己的养蜂场,没多久,蜜蜂们就跟着过来了。目前,蜂场里已经有了16只蜂王,按照目前的繁殖速度,黄其东估计,到了明年的11月份,蜂场里的260个蜂箱,应该可以全部养满。

这个看起来简陋的养蜂场里,黄其东已经前后投资了30多万元,他现在还来不及研究如何销售这些蜂蜜,黄其东估计每个蜂箱平均可以产蜜25斤,到明年的11月份,260个蜂箱可以产出约6500斤蜂蜜。量不小,不过,黄其东说了,“先把蜂蜜养好,我们这里的蜂蜜纯,卖不卖的出去只能到时候看了。”可以肯定的是,虽然才开始养蜂没几个月,已经有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把名片留下,要他在收获蜂蜜的季节,寄一些过去。

肖切村来了一批摄影师


摄影师们在独龙江吃完饭稍作休息,下午2:30,分成两组人奔赴村子为村民们拍照。一组人到孔当村,另一组人赶往肖切村。


肖切村在半山腰上,2014年,24户、101口人整体搬迁到这里。随着篮球场上音乐声响起,村民们逐渐聚拢来,远道而来的摄影师们拿出最好的摄影设备,在球场上替村民们拍下了一组又一组的全家福,没几分钟,照完的片子就在打印机上打印出来,相片装框,村民们抚摸着相框欣赏着自己的样子。


肖青玲是肖切村小组的副组长,2012年从昆明读完中专以后,在昆明火车站旁边的一家公司从事了3年的于是加工工作,工资从第一年的1000元/月,涨到第三年的4000元/月,要不是去年5月份家里有点小事情需要赶回来处理,他还不打算回来。


妹妹和姐姐都已经结婚了,肖青玲的终身大事还没有着落,27岁在农村算是大龄青年,好在家里人也不催他结婚,他也就不着急了。

像肖青玲这样在大城市见过世面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前些年,肖切村还出了两个大学生,一个考进中央民族大学,另一个考进了云南民族大学。在此之前,肖青玲读书在贡山县城读书时,由于大雪封山的缘故,他只能一年回一次家,过年都得留在学校,十几岁的年纪就要承受太多。生活慢慢变好,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这几天,政府给村里拉来了建筑材料,帮助村民建盖厨房,由村民自己投劳,建好之后,政府补助5000元,这几天,好多人家已经在开挖地基建盖厨房,动作快一点的,已经在给地基灌浆了。


同样是独龙族人,都森四年半以前从缅甸境内的马克姆嘎嫁到肖切村,如今,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都森是村里唯一的一例跨国婚姻,她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把户籍落到肖切,只要落了户,她就可以享受到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支持。


时间已接近下午5点,全村人拍完一张合影以后陆续散去。肖青玲说,他还没有计划好什么时候出去外面再找一份工作,但将来肯定还是要出去的,不然,在中专时候学的一身珠宝手艺荒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