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四维驱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振兴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刘珈彤 文 通讯员 盛敏 图)2021年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提交了《关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振兴的建议》提案。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茸芭莘那在丽江收集普米族资料  盛敏 摄)

茸芭莘那认为,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有着极为悠久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绽放着独特的光芒。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来说,文化振兴显得尤其紧迫、尤其重要。对此,文旅头条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她谈到,以云南省为例,多彩厚重的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云南世居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七彩云南”逐步成为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这是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而云南省24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闪亮名片和展示美丽云南的重要窗口。


(茸芭莘那在兰坪县三界村走访调研 盛敏 摄)

然而,她注意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三个问题:

一是流失速度加快,核心内容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正在加速消亡,许多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二是民族特色减弱,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在文化振兴过程中的认识有偏差,往往是借鉴别处的经验,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同质化;

三是专业人才断层,从事民族文化管理、创作、表演、研究等人才年龄老化严重,年轻人才匮乏,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难度大。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还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才缺乏,设施落后,功能萎缩,生存困难;乡村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且文化活动数量形式贫乏单一,文化站和图书馆面积小,各项设备落后陈旧,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文化建设仍以简单的文艺体育活动为中心,难以充分提高多民族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群众综合性、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茸芭莘那带领传承人在丽江三义机场出发到北京录音 盛敏 摄)

对此,为融合创新发展能力,她提出以下建议:

一、“向下挖掘”,充分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好地保护和宣传少数民族重要的民俗活动和口头传统,扩大民族优秀表演艺术的传承,发扬民族传统工艺。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口头传统类型,多样的节庆活动,以及独特的传统民族工艺,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认同,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民族文化的发扬与创新能够在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二、“向上提升”,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策略,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资源、业态、营销等方面深度融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积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以产业来促发展。充分调动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技艺、优秀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活化与传承并行,推进文艺汇演、文艺产品创作等主题文化活动,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发展,从而丰富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茸芭莘那带传承人游览故宫 盛敏 摄)

三、“向内发力”,营造更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实施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工程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建议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专项投入,丰富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建立文化建设专项引导基金,吸引社会力量加入;鼓励支持村民自筹资金,兴办演出团队、艺术创作团队等,使当地的民众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引进和培育,鼓励和引导广大毕业大学生投身当地的文化建设。通过组织调训、在职教育和远程培训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其推动民族地区文化脱贫的能力。推动城乡与区域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帮扶交流,建立文化人员定期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四、“向外传播”,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输出和交流。推动民族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和对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走出去。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既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国际合作,促进民族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也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在此战略中,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可以成为地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文化滋养来源。

(2020年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培训班合影 盛敏 摄)


责编 李舒琪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