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赵海霞 文)自大姚县开展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十进”活动以来,大姚县文化和旅游局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激发全员创建热情,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结合文化和旅游局的行业特点,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把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创建活动贯穿于日常工作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立足基层  民族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大姚县文化和旅游系统结合机关党建、党员活动日及工会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互联共建共创活动,结合实际全方位做好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宣传工作。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民族节日节庆、民族文艺汇演、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广场舞及“送戏下乡”、“挂包帮,转走访”、全民阅读等活动,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用先进文化引导群众、优秀文化鼓舞群众、民族文化团结群众。

同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筹建农村文艺队89支,着力培养农村文艺人才,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走村进寨开展文艺巡演、民俗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有效激发群众传承文化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全县12个乡(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农文网培训学校和129个村委会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为平台,通过联合办班、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惠农支农服务,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共建小康。

随着全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团结基石不断夯实。

彰显自信  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大姚县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彝族梅葛、彝剧培训和彝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并对国家、省、州、县级传承人开展一年一次考核,考核合格后发放传承人补助经费。截至2020年,大姚县共有非遗项目60项,其中国家级2项(大姚彝剧、梅葛);省级3项(昙华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插花节》、石羊筒子锅煎盐技艺);州级16项;县级39项);非遗传承人210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9人、州级28人、县级172人)。

通过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建立健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活动经费、加强培训辅导等方式,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村文化致富带头人,使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从而达到以文化促增收、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促稳定的良好效果。

全域旅游  推进旅游文化品牌建设

大姚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历史文化名邦”的美誉,具有资源类型多样、互补性强、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及生态环境良好、适宜休闲度假旅游的特征。

大姚县文化和旅游系统以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四大走廊”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旅游革命”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做到文旅大融合。建设了三潭休闲度假康养小镇、昙华生态康养小镇、湾碧热带民族风情体验康养小镇等一批绿色康养特色小镇,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以乡村振兴为纽带,打造一批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田园美、乡村美、风尚美的田园综合体、精品示范村、美丽乡村;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石羊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和价值,依托大姚县“咪依噜的故乡、彝剧的诞生地”的深厚彝族文化底蕴,积极发掘利用神奇古老的彝族文化特色和价值,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将昙华、桂花、三台、龙街、赵家店等县内12个乡镇的彝族文化内核串点成线,重点开发打造大姚“四节”(农民丰收节、孔子文化节、核桃美食节、彝绣文化节)和昙华彝族插花节、湾碧傣族傈僳族“窝巴节”、三台彝族赛装节、赵家店彝族火把节等十大民族文化节庆活动;通过对彝族民族文化故事、民俗活动、民族特色美食、彝族医药、彝族手工艺、彝族音乐等方向的深挖研究,突出彝乡特色,加大彝族特色产品、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彝族刺绣、植物花卉、彝医药等文创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大姚旅游的民族文化内涵。

目前,大姚县规划了四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徐霞客游线标志地体验旅游线路:龙街—东塔湖—白塔山—仓街—妙峰山德云寺;南永公路乡村旅游精品旅游线:三潭瀑布—赵家店—白塔湖—仓街赤蒲渔舟;千年古镇精品旅游线:大姚县城—永丰湖—石羊古镇—三岔河—三台乡;千里彝山户外探险精品旅游线:大姚县城—新街镇—昙华山—桂花百草岭),加速乡村旅游发展。

同时,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充分发挥“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旅游+产业融合”新业态功能,不断加强大姚精品旅游线路、景区景点及旅游产品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发旅游特色新产品,丰富文化旅游新内容,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助推大姚驶入“旅游+”发展快车道。

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陶优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