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生态廊道:智慧化守护水清岸绿

“春风又绿洱海岸”,3月的洱海畔早已花红柳绿。晨曦初露、鸟儿欢鸣,洱海生态廊道也迎来了众多晨练的居民和游客。

“叮铃叮铃”,3月24日,太阳还未露头,张先生就骑着自行车从下关来到生态廊道阳南溪入口处,沿廊道一直骑行到龙龛,一公里处洱滨村亲水栈道是拍日出的好位置,龙龛码头是网红点,怎么拍都很美。自生态廊道建好后,爱好骑行的张先生就有了好去处,到生态廊道骑行、拍照成了每天上班工作前必打的卡。

生态廊道不仅外表美,内核也非常智慧化。草坪、湿地、多样化的林木,除了美化环境还能净化水质。就连小小的路灯也是精心设计而成,圆月似的路灯在照明的同时又不会对廊道里的野生鸟类造成伤害。

从廊道入口开始,每隔1公里,地上都标注着公里数。路边立着的智能终端标识系统就是个多功能小助手:附近哪里好吃好玩,点进去它就能告诉你。水里刚游过的这群小动物是什么?从头顶掠过的大鸟是啥?近年来洱海保护的成就以及大理的人文风情,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智慧系统的“马拉松功能”,自动拍照生成个人ID账号,从一公里开始,到任意一个智能终端标识牌,系统都会记录下你在廊道内运动的时间、距离、消耗的卡路里,并跟据数据进行排名,供游人实时查看。

全线总长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已完成主体建设68公里,海东段已建成向阳湾湿地,其余路段正在全线推进中。届时洱海湖区将增加763公顷生态湿地和湖滨缓冲带,绿地率将达75%以上,湖区面积可扩大10公顷,作为大理的“城市绿心”实现了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的转变。同时,也给当地人和游客提供了一方好去处,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生态廊道的建设,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洱海将恢复湖滨带自然净化的生态系统功能。

下一阶段,洱海生态廊道将全面融入“一带三道”战略,联动大理古城、杨丽萍大剧院、喜洲古镇等核心旅游资源,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利用生态廊道的智慧系统辐射周边乡村,将游客精准引流至沿线村镇体验当地“吃住行游购娱”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还可依托智慧系统,吸引大众参与举报廊道内不文明行为、步数捐赠、环保答题等一系列洱海保护活动等,营造全民参与洱海保护的良好氛围。

来源 云报客户端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