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赶一场周城的乡街

关于大理

如果说诗与远方是理想

那么街道集市便是生活

那里藏着满满人间烟火味

藏着一个家

晨曦初露,天刚蒙蒙亮,苍山氤氲的一层层薄纱便轻轻笼罩着整个周城,房屋、樱花树影影绰绰,泥土草木的芬芳味儿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心生欢喜。

小贩们挑着担子、背着竹篓、骑着三轮车,晃悠悠地朝着乡街子赶去,满载的都是自家收成的货物,宁静平和中多了一些忙碌与仓促。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借过声,逐渐由弱到强,周城乡街子从夜色中苏醒,招呼着从各地前来赶集的乡民。

热气腾腾的一天在蓬勃的朝气中开启。


在这里,白萝卜、西红柿、西蓝花等蔬菜随处可见,个个水灵灵的。若要论起新鲜,当属本地人用竹篓背着来卖的、没有固定摊位的菜品,种类虽不多,但都是刚从自家菜园里采摘的鲜货儿。若运气好,还能抢到一些“水性杨花”。

肉摊是乡民们必逛的一个场所。即使不是肉食动物,也要来买上一两斤猪肉、一条鱼,回去加餐。每个周末,李阿姐都会来一趟肉摊,在肉摊靠边的角落里,和张阿姨买上两斤猪水,半斤用来生吃,剩下的一斤半用来煮汤。

街子上大多是牵子携孙的人。不一会儿,小孩的手上就多了一个加香肠的手揉烧饵块和一碗刚出锅、香喷喷的米糊。米糊上浇着特制的蜂蜜调料。“稀里哗啦”,不过一会,就已见底。


来上一碗,糯香馥郁,滋味甘醇顺滑,心里也甜滋滋的。吃过喜洲粑粑、炸洋芋、烤玉米饼、泡梨,仍觉得米糊是周城舌尖上的代表之一。


有人闲逛,有人步履匆忙。

闲逛的乡民通常会货比三家,和商贩讲讲价,用最实惠的价格买下最心仪的货物。

着急回家的乡民,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地冲向他们经常光顾的摊子,挑上货物、称秤、给钱。贴心的摊主会帮忙把货物放到她们的背篓里。接着,乡民又走向下一个摊子。二十分钟不到,背篓就已塞满,开始返程。

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外有流水,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周城,乡街子上又怎么少得了这抹蓝的出现?


沿着密如蛛丝的石板路走过,在七拐八弯的巷道里,两侧一幢幢楼房安然矗立,白墙青瓦与扎染的蓝底白花最是融洽。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 供图)

每年的三月天,樱花盛开之际,刘阿姨都会来一趟周城,今年是女儿和女婿陪她一起来。在乡街子上逛了一圈后,她们决定去璞真扎染坊亲手制作扎染作品。一天的周末时光刚刚好。

在周城,随便走进一家店面,都是二三十年的老店。店主大多是50不到的老人,有的和师傅专门学做裁缝,学成后自己开店二十年;有的祖祖辈辈都做白族传统的绣花鞋,至今仍坚持使用牛皮底;有的专门加工银器,从16岁做到了今天的52岁……

乡街子的中心交界处,一座古城门、一座状元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状元坊前,老人们都喜欢在古树下晒着暖阳,聊聊家常,享受悠闲时光。

古城门后,偶有两位白族老人笑着、搀扶着一路走来,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了那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岁月。

历代传承的白族非遗文化伴随着周城村,积累,沉淀,延续……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文/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