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用新发展理念推动临沧文旅高质量跨越发展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何强宇 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全球战略,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部署,也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持续奋斗的方向。面向“十四五”,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繁荣发展文旅事业和文旅产业,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坚定不移地走文化发展道路

“十四五”时期,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确保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平台,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正能量,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四五”新发展时期,临沧要高质量编制“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跨越发展,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35年,实现市、县(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博物馆建设“多点开花”;基层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服务水平有力提升,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实施“书香童年阅读”工程,引进社会力量完善农家书屋功能,大力实施全民阅读,开展文化艺术普及公益行动、民族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和扶助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支持民族文字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35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指导标准和省、市实施标准要求。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恢复举办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推进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扶持群众自办文化大院、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演艺团体、业余剧团等,培养一批民间文化队伍和本土文化能人、文化专业户,发挥文化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发展;深入挖掘和盘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命名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增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活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闲置用地、历史街区、老旧民宅村落等兴办公共文旅项目,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举办主体多元化、建设运营社会化、融资方式多样化。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重大文旅惠民项目的统筹整合,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上下融通,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加强综合管理和利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服务,实现文化惠民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集成;加快“互联网+”工程建设,创建“按需点单”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立“县建总站、乡建分站、村建基点”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网络工作机制,以“线上预约+线下配送”的方式向基层群众提供综合文化服务。

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强数字公共文化建设,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畅通数字资源传输渠道,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网络实现全覆盖;依托重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加强特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征集、译制,建设地方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库和少数民族特色数字文化资源中心;探索“社区文化生活馆”“戏曲动漫”“大众美育馆”“心声音频馆”等数字文化资源产品建设,增加特色文化资源内容与服务;运用网络传输、硬盘固化、光盘录制、手机下载等方式,推动数字文化资源“进村入户”;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智慧博物馆、基层应急广播建设。到2025年,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具备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智力保障;大力开展文化帮扶活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依托“文化下乡”“大篷车千乡万里送戏行”“群星奖”“彩云奖”巡演等活动,打造一批文化帮扶公益品牌,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大篷车等惠民演出,提高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引导社会资源向基层聚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帮扶,策划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帮扶项目,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格局。

统筹谋划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强化文物安全监管责任,完善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和市级综合考评制度,推动《临沧市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任务分工方案》及任务清单的出台和落实。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开发,发展特色手工艺品、传统文化展示表演和乡村文化旅游,促使在保护传承转化成经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储备,深入实施考古调查和发掘,严格执法办理文物违法案件。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做好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持续打造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进博物馆建设。

发挥文旅产业带动优势,做好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力度,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实施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建设,增强传统技艺传承、实践能力。做足“生态”“茶旅”文章,加快佤山凤城旅游城市综合体、推进翁丁景区重建工作,将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民族文化村建设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村。把冰岛古茶镇、昔归茶小镇等知名茶区旅游打造成为临沧乡村旅游的核心区。依托特色产业做好沧源巨龙竹、班幸独树成林、镇康坚果庄园、凤庆、双江茶园等农旅融合项目,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园。

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目标,围绕“三张牌”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高标准编制好《临沧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争取一批旅游项目进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盘子和文旅重大建设项目库。将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与美丽县城、美丽公路、沿边小康村、鲜花盛开的村庄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使乡村旅游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增强旅游体验感;加大旅游购物场所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进一步丰富旅游商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打造临沧美食,持续办好美食节活动,评选“临沧特色餐饮名店”“临沧特色名小吃”,打好“绿色食品”牌;持续办好“寻找临沧最美丽村庄”短视频征集推广活动;依托“南博会”“文博会”“旅交会”等节会平台,大力开展临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举办好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澜沧江啤酒狂欢节、“天下茶尊”茶叶节、佤山风情美食节等独具临沧特色的节庆活动,拓展影视明星担任“名誉村长”范围,放大“明星代言”宣传效应,提升临沧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临沧乡村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着力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健康生活目的地、中国面向印度洋国际旅游重要集散地和国际知名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责编 童文文审核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