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永仁彝绣一条街 领略指尖的艺术

永仁是赛装节的发源地,作为赛装节的主角,彝绣成为永仁打造的四张旅游文化名片之一。为更好地展示永仁县艳丽多姿的彝族刺绣,推动彝族刺绣规模化、聚集化、品牌化发展,永仁县委县政府通过努力,把全县的彝族刺绣都集中在永定老街彝绣一条街进行集中展示、销售。

恰值永仁彝族赛装节期间,记者来到位于永定老街的彝绣一条街,刚到街口,只见数十名绣娘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刺绣,嘴里边说边笑。见人来,绣娘们陆续起身,在街口排成一排,用彝语唱起了《迎客歌》,欢快的现场感染了来访者。

歌声罢,云南省彝绣非遗传承人李如秀带着来访一行人走进街道。凑近围坐在一起的绣娘,有的在剪纸,有的在构图,有的在穿针引线,一朵朵铜钱花、石榴花在绣娘的巧手下逐渐成型。李如秀也是永仁县刺绣协会的会长,她介绍,彝绣一条街上聚集了永仁县的几十名职业绣娘在这里开店,制作传统彝族服饰,绣娘最高龄的今年81岁、最小的9岁。

在李如秀的引荐下,记者来到81岁云南省彝绣非物质文化创承人殷少庄的身旁,老人正在用彝族人最古老的双扣花绣方法在绣布上一针一线地刺绣年长的彝族妇女常用的包头。“从会用筷子就拿绣花针,绣了几十年,越绣眼前的东西越明朗。”老人告诉记者,不绣花的时候她的视力反而不好。边说着,老人边起身给记者展示她身上的服饰。

李如秀介绍,一套完整的彝族服饰需要绣娘先构图剪纸、配色刺绣,再将不同部位的绣布零件组接起来,全程手工制作,需要花费40多天才能完成,每件手工制作的衣服都是独一无二的。“图案都来源于生活,绣娘们会把自己看见的事物用双手绣在绣布上,呈现出似像非像的感觉。构图没有参考,全凭绣娘的生活实践和想象,有时候还会一边绣一边想。”

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聪明爱美的彝族人把花草、动物等图案一针一线地绣到衣物、服饰上,用服饰述说彝族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作为永仁县优秀的民族民间技艺传承展示平台,彝绣一条街聚集了众多的省州县各级非遗传承人,人们在此可以购买到精美的民族文化产品,还可以欣赏到永仁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民间技艺传承展示。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文

田维星  图

江蕊先  视频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