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博物馆日前开展了一场以“领略非遗魅力,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非遗手工体验课,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体验课以曲靖市师宗县彝族同胞最重要的节俗仪典“绑神猴”为载体,工作人员对彝族“绑神猴”习俗的由来及发展进行了解读。前来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们瞪大了眼睛,凝心静气地听关于“绑神猴”的传说。工作人员介绍说,师宗县雄壁镇雄壁村委会大堵杂村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70余年历史,据说彝族人的祖先迁来大堵杂村定居后,受到外族人的侵犯死伤过多,剩下的人便退进了密林之中四处躲藏,追兵随后赶来,彝家人祖先便躲进林中植物“过山龙”丛中,但“过山龙”只能遮住身体,脸还露在外面。眼看追兵就到,彝家人祖先急忙从身边树上摘下一块树皮挡住脸部,这时猴子从树上跳下,并向森林深处跑去,追兵以为是人便跟着追去。当地彝家人祖先躲过一劫得以生存下来,后来人们认为是猴子救了他们的祖先,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和猴子,便扯来藤条制作面具,装扮成猴子跳跃玩耍,每年春节大年初一都要举行一次,世代相传至今,从未间断。“猴子”彝语叫“阿奴”,经过演变,现在叫“阿奴得”,汉语叫“装扮猴子”,所以现在叫“绑神猴”,也叫“绑山花子”。
在动手体验的环节中,孩子们便模仿着教案里独特山花子面具的模样,开始制作自己的神猴面具。不少孩子和家长纷纷表示,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猴子面具,也是他们从未关注过的本土少数民族习俗仪典,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和感受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深入地了解、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曲靖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唯有坚持保护和传承并重,才能避免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资源消亡或流失。”
来源 曲靖市博物馆
责编 陶优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