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影像·文旅云南】古老的独龙江边 有一群古老的独龙江人

11月14日,《智慧影像.文旅云南》“焕醒怒江”来到独龙江乡最南端的马库村,乡亲们站在村委会的操场上摆好造型,几分钟后,相片从打印机里吐出来,一张独龙族乡亲的照片大功告成。

怒江

马库村委会下辖马库、迪兰当、独都、钦郎当四个村民小组,规划中的钦郎当,未来将建成一个边贸互市,新鲜的泥土痕迹和摆放在一旁的三台挖机,预示这里即将引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怒江

毫无疑问,独龙江乡变化的步伐是迅猛的,独龙族作为直过民族(“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政府对独龙族人穷囧生活的战争正在取得胜利,而对精神观念的脱贫之战,贡山县政府已经制定出了提升独龙江人文明素质的五年行动计划,精神脱贫之战亦已打响。

怒江

木利胜的隐喻

31岁的木利胜不久前参加了一个竹艺培训班,学了三天,掌握了一点竹编技艺,不过,他并不打算将这门独龙族的古老竹编手艺继续学习下去,因为单靠这门手艺赚不到钱。

11月14日上午,距离独龙江乡政府23公里以外的木胜利,关上家里的小铺子,从巴坡村的家里出发,他准备去参加一场面试。有人来独龙江招收挖机和汽修学徒免费学习,但得需要通过面试。

就在木利胜准备出发的同时,巴坡村委会里一场竹艺培训班同日开班,举办这场免费培训的是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杨海涛是这个协会的主席,他们从腾冲请来了竹艺老师,并发放教材给前来报名学习的独龙族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招生宣传,37人报名参加了这个培训班,14日这天,有29人准时报名来参加培训。

怒江

杨海涛此行是带着多个课题来到独龙江的,例如多媒体时代下的独龙江人、独龙江人婚丧变迁、原始宗教、文学艺术、民族文化传承以及民间工艺传承等。竹编和独龙毯是独龙族人的民间工艺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东西,遗憾的是,独龙人的竹编工艺正在面临断代的危险。

“来的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男女各一半左右,今天上课时,我坐在后面观察了一下,好多年轻人在认真记笔记和翻阅教材,他们的这种学习态度大大超出我的预料”,杨海涛乐观中仍有担心——独龙人的竹编手艺传承内生动力不足。

马库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江仕明对这样的状况是清楚的,“竹编难学,又买不到钱,会编的老人已经不多了,年轻人又不想学,我父亲会编,到我这一代,已经不会了。”对村民们老说,种点重楼和草果,或者到山上挖草药,来得更快一些。

怒江

杨海涛和他的同事们打算先激发独龙人的竹艺创作热情,下一步,找一些商家来收购这些工艺品,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这些都是很远的事情,目前最急迫的是,要教会农民们学习这门手艺,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先把这门即将面临失传的手艺续起来”。杨海涛和同事之前的调查发现,独龙族中,还掌握着竹编手艺的人,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50岁以下的独龙人,基本没人对这门手艺有兴趣。

快到下午六点的时候,木利胜从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的孔当结束了面试,换了一身西装的他,面带笑容,“面试过了,过几天就到六库学习开挖机。”说完,他一路小跑,前面有一辆村里出来的摩托车在等着他。

怒江

独龙江“战士”们的小事情

如果说此前投资建设独龙江的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是与脱贫战争进行战斗的战士,那么,云南省文联送到独龙江进行挂职的吴金洪们则是向精神贫困发起战斗的另一种战士。

刚刚过完年,吴金洪和他的省文联同事们就来到了独龙江,“想不到这里这么远、人这么少”,吴金洪说,“一辈子没见过的泥石流,在这里都一次见识个够了。”

怒江

吴金洪和他的同事进入独龙江之后一个月,独龙江发生了泥石流。龚婵娟挂职的地方在马库,国境最南端。3月20日,泥石流爆发,马库村的小商店里存有的物资在苦苦维持了两周之后,已经彻底清库,刚刚来到马库的龚婵娟和当地人一样,一起吃了近一个月的竹笋,到了4月20日,进入马库的公路在巴坡被彻底阻断。乡里紧急调运物资徒步送进马库,雪上加霜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泥石流加重,马库不但交通阻断,连电和通讯也被完全切断,4月25日,龚婵娟和其他三名村干部决定徒步走出马库,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徒步,与乡里送物资的人终于对接上了。

怒江

用龚婵娟的话说,如果不是有家庭的牵挂,她打算在明年结束驻村挂职以后,还想申请在马库多干几年,“我在独龙江有亲戚嘛”,她说。刚来到马库的时候,龚婵娟听不懂独龙话,陪同入户的村干部也不太给她翻译,几个月下来,村民们发现,这个从省里来的小姑娘似乎不是来“打酱油”的,渐渐热络起来,“现在,只要有人会说汉话,都会尽量跟我说普通话,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接纳我了,我都不敢想明年2月份离别的时候,怎么舍得。”

怒江

帮助了这里的村民做了一点事情,是龚婵娟来到独龙江最大的成就感。10月31日,村里一位老人23岁的儿子得病去世,她的丈夫也在早年去世,两个女儿已出嫁,她去看望老人的时候,老人握着龚婵娟的手,感觉得到老人在抖,第二天到贡山县开会的时候,龚婵娟迫不及待地给乡里汇报了马库的情况,争取了20套民政救援物资,其中一套直接发放给了这位老人,“我这几个月来,就是这样四处化缘,在贡山新增的100多个电话号码就是我在这里的人脉,我通过这些人脉帮‘亲戚’们尽可能争取更多帮助。”

怒江

在献九当村委会挂职的吴金洪,最大成就感来源看起来很细微。县里有一笔3.2万元的资金拨下来,他就在盘算如何把每一分钱都花到每个村民身上,通过民主协商,这笔钱用来给村里的浴室安装电热水器和进行饮用水工程改造。电热水器安好的那天,村民赶来洗澡,“之前这里用太阳能热水,洗个澡也是靠天,现在有了电热水器,村民随时想洗就洗,这些事情很小,但我觉得很有意义。”

另一件让吴金洪感到有意义小事情是,今年7月份,吴金洪召集村民们开了一次会,制定村规民约,“你自己参与制定的,自己说话要算话,结果,村民真的开始了自律,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提升”,8月份,贡山县评出了两个县级文明村,献九当村委会是其中之一,“向直过民族引入现代文明意识,是一场持久战,而且,更多时候可能是一些看不到实际业绩的小事情,但我觉得这些事情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