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六郎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广南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侬氏土司“三滴水”长席迎宾待客之用,或将糯米制作成狮子糕、沙糕、软软糕、凉糕等糕点。
壮族先民们不断改进糕点的制作技艺和方法,并融合外来糕点生产技术,用本地产的山茶油替代部分猪油,添加的辅料也用纯天然植物制作,提升了产品品质,改善了糕点冷后容易变硬的缺陷,造就广南糕点“软、糯、香甜”的优点,一时名声在外。
2020年2月,《广南糕点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文山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商贾林立,150多年前的广南糕点业迅速发展
150多年前,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失败后,少部分起义军流落外乡,其中就有部分起义军逃亡到云南宝宁(今广南)一带扎根定居,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物种,小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他们利用广南水分充足等优越的种植条件,开始发展小麦种植,从此,小麦在广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步发展成为广南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1862年,“太平军”泯灭,广西宾阳县人蒙树清跋山涉水,流浪到广南县城谋生,以做米豆腐、凉卷粉为生。经营期间,适逢近邻是经营糕点的广西人,看到蒙树清为人忠厚、勤奋刻苦,出于乡谊之情,教会了蒙树清糕饼制作,广南“蒙氏糕饼”自此萌芽。
开始之初由于生产技术单一,为改进经营,蒙树清四处求师,向在广南经营糕点生意的外地人借闲聊偷学技术,利用本地小麦作物制作饴糖替代糯米,既减少成本,又增加饴糖产量。蒙树清又结合广南当地饮食习俗,通过兼收并蓄,揣摩实践,终于创制出了“淡酽相宜、不广不滇、别具风味”的新产品,主要生产红饼、白酥、三角饼、月饼等传统糕点。
随后,蒙树清成立了“美源号”店铺,经营酱菜、牛奶饼干、奶花蛋糕等10余个品种,生产出的糕点口感好,特别是月饼,体量圆大、脂肪含量低、色泽红润、皮酥肉香、入口松化、质量上乘,深受顾客青睐,糕点产品远销广西、文山、富宁等地,甚至当地土司、殷实之家都将蒙氏糕饼作为“三滴水”长席活动必备食料,“美源号”糕饼开始扬名在外。
同期,在广南生产糕饼的还有蒙逊治家的“桂馨斋”,严正寿家的“异香斋”等店铺,广南糕点业呈现商贾林立的快速发展局面和势头。
不广不滇,自成一体的广南糕点
广南糕点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广南壮族先民独创而又与外来技艺相互融合、结晶而成,演变为独特的多元化但又自成一体。
在广南传统糕点中,沙糕、狮子糕、蒸糕、三角饼、月饼的基本工序,选择原料是比较讲究的:
制作沙糕的原料是优质糯米,多为本地老品种糯米,分5个步骤制作而成。
制作狮子糕的原料仍然是用上好的糯米,分4个步骤制作而成。
制作蒸糕的原料是用上好的糯米、芝麻、沾米和红砂糖等,分4个步骤制作而成。
利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糕点,特别是月饼类,脂肪含量少、皮酥肉香、入口松化,不但口感极佳,而且色、香、味俱全,与外地月饼相比,无论从形状、大小、口感等均有差异,产生这些差异主要是气候、水质、手工制作等多种因素。
经过百年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广南糕点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经历了从单一的小家庭作坊生产发展到社会化生产的经历,得以完整传承下来,展示了民族技艺魅力,弘扬了本土饮食文化。独特的“不广不滇”的壮族饮食传统制作技艺,体现了“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格局,寄托着壮族人民对传统技艺文化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对安定、太平生活的向往、追求。
来源 文山新闻网
记者 熊启鑫 沈宏光
责编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