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缪欢 文/视频)文山州居住着11个世居民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造就了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文山州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宗旨,积极开展田野调查、挖掘整理、研究和申报,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让州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

(水竹纸伞制作技艺)

目前全州共计1199项(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壮剧、坡芽情歌、女子太阳山祭祀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壮族刺绣技艺、苗族花山节、苗族闹兜阳等4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文山三七、壮族拢梅丁、苗族芦笙舞、瑶族盘王舞、彝族荞菜舞、开化古洞经音乐等125个项目入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壮族五角粽粑、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瑶族龙虫舞、彝族高伞舞等301个项目入选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女子太阳山祭祀)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生活中,千百年来,它们饱经沧桑而传承至今,凝聚着历史的记忆,续着文化的根脉。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是长远传承的方式。近年来,文山州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借助民俗节庆活动举办非遗展览,为非遗传人创造平台,为非遗项目开辟固定的表演场所,使其扩大影响力,让群众在纷繁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更多的接触非遗文化、民俗表演,从而从内心深处喜欢它、关注它。

为有效利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山州根据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皇姑节、赶花街、陇端节等项目举办了各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在活动中提升了传承实效。以女子太阳山祭祀项目为创作源泉,西畴县打造了大型原生态民族舞剧《太阳鸟母》。马关县根据傣族“锦库节”神话传说,编创舞剧《顶家儿女》参加云南省举办的第十四届新剧节目展演,获得好评。文山州民族歌舞团依托壮族彝族铜鼓舞项目,创造了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铜鼓姑娘》。

(马洒村壮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

非遗与环境息息相关,只有把非遗项目和滋养它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才有长远传承的根基。近年来,文山州申报建立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活态整体性保护,以传承示范点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依托,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传承示范作用,调动传承人和基层群众开展传承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对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目前,全州共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点36个,申报设立了6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州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县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以生产性的方式加以保护,例如在“苗族蜡染技艺”、“椒盐饼制作技艺”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所在地区内开设培训班,广泛传授技艺。

(坡芽情歌 )

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是非遗传承的活力。富宁县的坡芽情歌就是优秀范例。坡芽情歌犹如天籁之音,曾荣获中央电视台合唱先锋年度总冠军、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金奖,被张艺谋请到国家大剧院参与《对话•寓言2047第二季》的演出……无论是民间戏台、高校殿堂,还是世界合唱比赛、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坡芽情歌项目受到各界的肯定,被称为“中国非遗传承典范”。它已作为文山州文化精品品牌,在全面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传承后继有人。

图 赵洪亮 西畴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陶优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