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的弥勒实践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孙思漫 文 姚智慧 孙思漫 纳子胜 图)近年来,弥勒市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云南样板”的目标,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城市为抓手,协同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与特色小镇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推动弥勒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弥勒市始终按照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的工作思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现在的弥勒市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市民幸福感不断提升,书写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新篇。

甸溪河:治水治污成为美丽“景观河”

治理之前的甸溪河,是一条河道狭窄、杂草丛生的污水河,2016年以来,弥勒市围绕“治水、治污、生态、文化、旅游、景观”方针,对甸溪河城区段24.8公里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实施防洪整治、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沿河截污、净化减排、亮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生态休闲廊道和河岸湿地,蓄集雨水,净化污水,使甸溪河水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目前,已完成锦屏山至弥师路段河道治理7.3千米,配套建成防汛道路、绿化景观、生态湿地、截污管网等。项目形成了以防洪排涝为主,兼具生态保护、吸纳雨洪、连通河湖、绿道康体、文化展示、商贸旅游、休闲游憩等功能的滨河绿色发展空间,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甸溪河水文化水景观体系建设,甸溪河湿地公园建设已成为弥勒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标志性项目。

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石漠化山区变身“天然氧吧”

走进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满眼都是绿色,到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谁曾想,这里曾是石漠化严重的荒芜之地。

在“太平湖山地石漠化公园”室内展厅,这片荒芜之地变绿水青山的历程被梳理,太平湖山地石漠化演变史、治理史和展望通过3个展区的图、文、视频全面呈现。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云南太平湖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因地制宜地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太平湖石漠化防治体系与模式,形成由山顶生态林保育带、山腰绿化景观林过渡带、山底复合农林缓冲带、湖滨防护林隔离带、湿地水生植物净化带组成的立体综合生态修复体系。这套体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山顶、山脚风景各异的太平湖特色景区,提升了当地植被覆盖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生态效益。

截至目前,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已建成4500余亩的苗木产业基地和特色花卉基地。在绿化种植的基础上,为了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开始了景观提升、道路改造等环境提升工程,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在的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是一个融“高新研发、旅游休闲、生态园林、文化艺术、科普教育、运动康体”于一体的生态化、产业化、智慧化、国际化特色高新旅游小镇。小镇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自然环境舒适;酒店餐厅配套设施齐全,水环境优美,是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已成功申报中国森林养生基地。

弥勒可邑小镇:成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

定位于“弥勒西部后花园”的弥勒可邑特色小镇,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云南省打造绿色发展“三张牌”部署,着眼“文旅+”模式,成为推动脱贫攻坚、拉动有效投资、乡村振兴产业创新升级的动力源。

近年来,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可邑小镇尽最大可能保持彝家独有的原生态风貌,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开发的措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并成功申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

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良好的自然生态,可邑小镇围绕全域旅游示范打造,在保护良好生态、守护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持续通过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综合治理及古村改造提升,将乡村旅游、绿色生态文化融入经典彝族旅游文化之中,让可邑小镇成为魅力无限、生机勃勃的特色小镇新代表。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弥勒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奋力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率先开放发展落实见效。

目前,弥勒市12个乡镇创建为云南省生态文明乡镇,其中5个已命名,7个待命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58%,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末的41.6%上升到2020年末的48.3%,2019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部分图片由景区 提供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