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活动,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300条。
(大理古生村 杨继培 摄影)
学习体验线路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相结合,让游客可以在望山见水的旅途中,传承红色基因,体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其中,“滇东南—世外桃源田园诗画乡村游”等10条来自云南省的线路入选,大理州涉及其中4条。分别是:
滇西北—高原民族民俗风情乡村游
昆明市-西山区-安宁市-禄丰县-楚雄市-南华县-祥云县-弥渡县-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玉龙县-香格里拉市-德钦县
(祥云县七宣村哑巴节)
滇西—边境热海风情乡村游
昆明市-西山区-安宁市-禄丰县-楚雄市-南华县-祥云县-弥渡县-大理市-永平县-隆阳区-腾冲市-梁河县-瑞丽市-芒市
(永平县曲硐古村 范军 摄影)
滇西南—恒春茶韵秘境佤山乡村游
昆明市-楚雄市-大理祥云县-大理南涧-临沧云县-临翔区-双江区-沧源县
(南涧无量山樱花谷)
怒江大峡谷风情线
昆明-楚雄-大理-六库-福贡县-贡山县
区别于名山大川、历史古迹、都市风光等,寻一处乡村,享受慢生活,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乡村旅游正成为一股新潮流。
(喜洲田园风光)
近年来,大理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紧密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鹤庆新华村 杨士斌 摄影)
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旅游观光、民族文化、民族资源等旅游要素,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乡村旅游业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展现广阔前景。
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遗+旅游”备受追捧
在“白族扎染之乡”喜洲镇周城村,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在扎染技艺传承人或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扎花、浸染、漂洗等制作工序。作为网红打卡热门,大理蓝续扎染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常常人满为患。
村中的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年均外用扎花工人达2000人次,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展产研学售”的一体化格局,有效带动了村民脱贫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
亲手做一块扎染布,品一品白族三道茶,体验剑川黑陶时间与火的艺术,在鹤庆银匠村听小锤敲过一千年……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非遗旅游商品热销国内外,“非遗+研学”“非遗+节庆”“非遗+民宿”等新形态不断涌现,催热“非遗+旅游”不断升温。
“文创+”赋能乡村振兴
2018年,洱源县凤羽镇佛堂村被列为大理州5个乡村振兴重点试点村之一。佛堂村以建设“白族的乡村,世界的凤羽”为总揽,立足“农业+文创+旅游”开发主题,打造了古梨园空中稻田剧场、退步堂半山酒店等,成为大理乡村文创焦点和网红打卡地。
“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无数明星大咖造访佛堂村,众多顶级品牌商务合作也纷纷上门;凤羽白米、菜籽油等风物特产走向国际市场,一场“文创+”撬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带动当地大量群众脱贫致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到乡村创业、生活。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佛堂村榜上有名。
农旅融合 激活乡村发展动力
无量山高,藏着万亩生态茶园,也藏着一个个美丽乡村。近年来,南涧县按照“文旅引领、三产融合、多业叠加、绿色发展、健康生活”的产业思路,着力打造无量山樱花谷、药谷、藏茶谷“三谷”旅游,加快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无量山大景区”。
无量山樱花谷被誉为“春天最早到达的地方”,每年11月底到12月中旬樱花开放时,成为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景区沿线的农家乐由原来的七八家发展到50多家,“有了这个樱花谷,我们一个月收入有十多万。”农家乐经营者李如仙介绍道。
依托独特的高山生态茶资源优势,推出集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游玩、采摘、民宿、休闲于一体的精品休闲旅游体验线路。无数旅游观光者纷至沓来,赏花、寻茶、康养,独具风情的“彝族跳菜”更让人流连忘返。
这一张张靓丽名片,只是大理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个缩影。以宾川县新庄村、祥云县王家庄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基地持续火热;宾川县寺前村、云龙县诺邓村等依托景区带动乡村民宿、餐饮等“多点开花”;乡村旅游的无限可能,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增添了更多精彩。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夏仕华 文
祥云县文化和旅游局 永平县文化和旅游局 南涧县文化和旅游局 大理日报 璞真扎染博物馆 蓝续扎染 千宿文旅 新庄村 供图
见习编辑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