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见物见生活: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洱源实践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杨盈川 文)2011年3月,大理州被文化部公布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推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洱源县非遗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突出洱源地方特色,构筑文化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非遗融入生活,民众受益,形成了良好的保护传承文化生态系统。

非遗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洱源县非遗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巩固非遗抢救保护成果,维护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把非遗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生态环境一起保护;在古村落和老街改造中力主保留原住居民,保护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避免实验区内的传统村落、老街变成只有建筑和商铺、没有原住居民的空心遗址,避免非遗失去传承的基因、环境和土壤。


以非遗为主要抓手,通过在保护区内的相关村寨设立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倡导讲民族语言、着民族服饰、习民族习俗等,较好地恢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空间。


现已建成唢呐乐、凤羽砚、吹吹腔、乳扇、雕梅、哩格高、洞经音乐、民族传统赛马、西山白族调、西山打歌、邓川汉调、田家乐等14个非遗传习所,以及凤羽砚制作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西山初级中学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


以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契机,重点扶持雕梅、乳扇和凤羽砚等非遗产品的提质升级,打造非遗生产性保护龙头企业,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就业,增加了收入,让群众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切实受益,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辟出新的路子。


非遗即生活。以人为本,让民众从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受益,才能让非遗保护深入人心的同时,重建人们对于特色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自信,达到自觉践行和保护“自己文化”的目的,从而让非遗传承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


洱源县非遗保护部门把文化遗产、环境、人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努力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大量包括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如省级凤羽镇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内的农耕文化通过整体性保护,与之相关的传统街区、活动场所、活态的祭祀和民俗活动、与生活相关的饮食、技艺、艺术和节日文化等,都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当地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普遍觉醒,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获得空前提高。


接下来,洱源县非遗保护部门将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加强当地社会组织的动员工作和实质联系,通过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鼓励社会组织自觉、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最终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良性动力传递机制。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