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美 | 探寻世博园生物多样性万物和谐之美

编者按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云南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云南迎接COP15盛会之际,昆明世博园将加快推进创新改造,为广大市民呈现好全新的世博园生物多样性。从本期开始,《云之美 | 发现昆明世博园生物多样性之美》系列报道,将带大家走进一个神奇美丽的昆明新世博园。

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云南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发出邀约,希望大家齐聚春城共享云南生态之美丽、文化之魅力、开放之良机、发展之活力。这是一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盛会,对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具有重要意义。此前,昆明曾成功举办过20世纪末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盛会,即世界A1级园艺博览会,21年后的COP15,将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云南、了解创新改造后的世博园。


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世界

背依鸣凤莽莽林海的世博园,一直以半拥青山半入城的地缘优势抒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篇章。如今,更与金殿风景名胜区、呼马山郊野公园、云南野生动物园、云山文创社区等串联成一个空间联动的竞合整体,向城市和自然双向繁茂生长。

世博园片区平均海拔1960米。制高点在南部林业防火站,海拔为2070米;最低点世博水库旁,海拔为为1888米。世博园地区为山原地貌,最大高度差在80米左右(南部呼马山郊野公园),一般的山丘高差仅20-50米,多为缓坡山地,坡向不一,形成多样性丰富的谷底、坡地、山脊等多种地貌类型。全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0%。

丰富的动植物生态资源

世博园拥有丰富的植被碳储量,据初步测算,其林地面积约5.8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9.91%,区域林地总碳储量约为112032吨,较好的气候条件和水热平衡,使这一地区的云南松林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并且在其他本土物种占主导的(如云南松、华山松、油杉、柏木)人工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林下的紫荆泽兰得到抑制,草本多样性更为丰富,昆虫、鸟类及两栖动物多样性大为增加。

世博园的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据统计,园内共有8目28科62种鸟类。其中,画眉科的鸟类种类最多,长尾山雀科的鸟类数量最多。兽类主要以小型啮齿类动物为主。共计兽类16种,隶属3目5科,占云南省记录兽类207种的7.7%。另外昆虫类共记录物种10目31科44种。

新世博园的无限光彩

世博园的改造提升和创新升级已成为满足全民对休闲旅游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在华侨城开启云南全域旅游质量提升和跨越发展新征程之际,世博园也迎来了改造提升的新机遇。从一个静态景区渐渐向“一个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高品质开放式的5A级景区”转化。

新世博园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来客。以“世博文化记忆轴”“世博欢乐活力轴”“世博健康生态轴”为三大主题轴线,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特色商业、生态康养”4大产业功能为导向,提供8大产品空间区块、10项旅游要素系统、20项核心产品的创想新体验。通过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形成“无界世博”,实现开放共享。

如何在改造升级中尽量不去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同时又让人们有更多机会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帮助生态系统更好地恢复?华侨城提出了后世博时期的解决方案,经过改造景观体系、水系体系等,将“无界世博”打造成为城市和文旅产业发展里的一抹新绿。同时,通过建设道路、驿站、绿化景观、架空长廊、照明及智慧化系统等配套设施,以此构架新世博园开放的空间体系,通过绿道与周边互联互通,实现全域资源整合,并激活片区生态资源,赋能无界新世博,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人与自然”新空间。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代基凯 李正鹏 文

刘珈彤 江蕊先 图

部分图片由世博新区提供

编辑 沈艺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