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弄丢了我的弦子”——迪庆非遗项目藏族弦子舞蹈保护传承成效显著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海莱阿芝 文 田维星 图)在中国,民乐器中弦乐器占了非常重要的比重,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弦乐器。在迪庆,藏族也有着自己视若珍宝的弦乐器,藏语称为“毕央”,意为弦子。能歌善舞的迪庆藏族,将器乐表演和演唱、舞蹈完美结合,放歌山水,纵舞大川。

边拉、边唱、边舞的迪庆藏族弦子舞蹈于2009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迪庆,有一群致力于保护弦子舞蹈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非遗保护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弦子舞蹈生生不息,流传得更久、更远,希望“别弄丢了我的弦子”。

歌、舞、乐高度融合的艺术

在迪庆,当地人有一种说法:“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弦子舞蹈将迪庆藏族这种能歌善舞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达摩鲁卓老师,一直在从事弦子舞蹈这项非遗的保护工作,在他的眼里,弦子舞蹈潇洒自如,用歌、舞、乐的高度融合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是最美的艺术。他边介绍,边表演,让我们对弦子舞蹈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全面和直观的认识。

“不同的山头唱不同的歌,不同的村子跳不同的舞”,弦子舞蹈的曲调和舞步也因地域的不同变化多端。达摩鲁卓老师介绍,弦子舞蹈以梅里雪山卡瓦格博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地区。在过去,这种艺术形式曾广泛流传迪庆地区。每每亲朋好友欢聚,节日庆典到来,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弦子舞蹈则是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

弦子形似二胡,用动物皮蒙盖琴桶,竹条系上马尾为弓。拉动琴弓,悠扬的琴声回荡在山谷间。单是弦音不足以展现音乐的动人,还要有婉转的歌声相附和。

配合弦子唱起的歌,歌词对仗,规整。“天上繁星众多,我们就像星宿一样集中,山谷人很多,每个人都像父母一般慈爱。”弦子舞的歌词内容包罗万象,或歌颂山川、河流、湖泊等令人向往的自然,或传达生活之道,或送上美好祝愿……用歌声表达对自然的崇敬,用歌声讴歌美好生活。

达摩鲁卓认为弦子歌舞中很多曲目传唱度很高,出现了许多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如《欢乐的柳林》,“这首歌曲起承转合非常严谨,近乎天衣无缝。这些作品如果失传了,对中国民族音乐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有乐就有歌,有歌就有舞”,弦子声响起,大家或合唱,或独唱,或男女对唱,即便不会拉弦子,也能跟用歌声和舞蹈融入其中。因而弦子舞娱乐性强,受众广泛,是迪庆藏族地区大家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

弦子舞蹈不但具有娱乐性、参与性,更具观赏性。舞蹈动作非常舒展,节奏非常轻快。脚步踏在地面的那一刻,每一次落脚,都与歌声、乐器的节奏韵律相吻合,十分飘逸。对参与者和观赏者来说都是一种身心的享受。音乐由慢及中快,再到快而结束,舞蹈亦是如此,韵律感极强。

非遗保护需要人人参与

弦子歌舞不管是音乐还是舞蹈都对现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现在广为传唱的藏歌都从弦子歌舞中汲取了创作素材。而现代流行音乐又对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达摩鲁卓认为这种现状需要尽快得以改变。

人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作为民族文艺的瑰宝,他认为,弦子舞蹈的传承保护同样需要人人参与。首先,应该通过各种民族文化展演和交流活动提升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研究和探索如何让民族文化的珍宝既要展示出去又要保护起来,来解决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和发扬的问题。再者,非遗的保护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采取科学的手段做好非遗文化数据保护等基础工作。

在2021年“中国旅游日”云南分会场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上,弦子舞蹈等非遗文化的现场展示活动让很多游客驻足。在文旅融合的时代,非遗对文旅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更多的人到迪庆旅行,除了看景,深度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成了必要选择。非遗展示,非遗体验,甚至带走非遗产品,让文化和旅行高度融合。

保护传承成效显著  “保护协会”积极努力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三县市非遗和文化遗产保护所、管理所为保护传承发扬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做出了积极努力,成效显著。达摩鲁卓认为,可喜的是在迪庆地区已经有一些民间艺人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保护协会。其中,“德钦羊拉藏族民俗民风文化传承协会”等主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积极参与到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的各种交流活动中。在中心的支持下,他们已经开启了用音视频手段保护非遗数据的尝试。目前,协会不但广泛开展展演和交流活动,还发布了音视频专辑。民间艺人的支持让非遗保护更具参与度,也会更加有效。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