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红色题材电影《女儿如花》剧本创作研讨会在昆举行。
云南省政协原秘书长、作家刘建华,云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文史》主编黄懿陆教授,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编剧李洪涛,云南省文联编审、专家王洪波、何真,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厂长赵春明,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倪崑皓,文山州委宣传部、富宁县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参加会议。会议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许秋芳主持。

剧本由云南作家张邦兴、刘建华共同创作。讲述了中华大地风起云涌的1929年年末,百色起义像一道亮丽的曙光照耀沉睡的南疆边陲,革命火种传入富州大地(今云南富宁县)后,展开的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作品用独特的视觉再现以壮族女英雄沈杏芳为代表的一群美丽如花、智勇双全的壮族女青年参加革命的故事,她们的追求、她们的爱情,以及她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荡人心,催人泪下;同时,壮族的坡芽歌书文化之魂浸透剧情,使这部作品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编剧张邦兴、刘建华介绍了采访、创作过程。他们深入富宁县革命老区搜集素材长达二十余年,被滇黔桂边区革命的这段历史所震撼,尤其被壮族女青年参加革命的壮举所感动,于是酝酿构思并创作电影剧本,希望打造成一部集民族性、历史性相交融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专家一致认为,滇东南红区和红21师是云南党史的重大事件,在共产国际有一定影响,因而这部电影题材鲜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剧本从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壮族文化的瑰宝坡芽歌书入手,入笔巧妙,新颖别致。几位壮族女青年因为对坡芽歌书的共同热爱走到一起,又一起走向革命道路,她们的人生历程与家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目前剧本创作还需要进一步升华,尤其是如何把过去的历史用当代青年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值得商榷并提炼。
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许秋芳认为,希望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从剧本创作、导演艺术等方面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力争打造一部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红色题材电影。

云南政协报记者 孙晓荔 文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