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 | 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看可邑小镇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孙思漫 文 孙思漫 纳子胜 图)2019年,云南省政府命名了21个“云南省特色小镇”,弥勒市可邑小镇入选,其评语为:可邑是阿细的先基、彝族的家园。昔日的穷乡僻壤,经过特色小镇的创建,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华丽转身,彝族支系阿细人从此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弥勒可邑小镇 )

可邑,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可邑小镇共有原著民268户765人,彝族支系阿细人占98.68%,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故乡及阿细创业史诗《阿细先基》的兴盛之地,也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考察点,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点。

(弥勒可邑小镇 )

规划一轴一核三片区   打造民族风情小镇

民族风情特色村寨、特有的民族文化、优越的自然生态风光,让可邑村成为游客休闲度假、体验乡村风情的目的地。近年来,可邑小镇按照“一轴、一核、三片区”的空间格局规划建设,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良好的自然生态,围绕旅游道路景观轴,以可邑古村为核心改造提升,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寨共同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休闲度假、业态丰富、生态宜居等功能,充分挖掘潜力,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以彝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风情小镇。

(森林栈道 纳子胜 图)

弥勒市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市场管理部部长陈星照介绍:“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可邑小镇利用传统文化节日的吸引力,坚持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良好的自然生态,围绕全域旅游示范打造,以可邑古村为核心改造提升,植入场景体验、娱乐、购物、酒店管理等新业态,辐射带动区域内多个村寨共同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休闲度假、业态丰富、生态宜居等功能,充分挖掘潜力,促进文旅融合、产村融合,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建立民族文化学习传承馆,发展传承民族文化。”

(可邑小镇壁画 孙思漫 图)

(虎啸山林 孙思漫 图)

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升   促进乡村经济活力发展

可邑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文旅和产村融合,高标准规划设计,着重打造原汁原味的彝族阿细文化风情特色村寨,对所有老房子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对村庄道路、给排水、绿化、公厕、人畜分离养殖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民房宜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绿化、村庄美化”,保护了乡村美景,留住了乡愁记忆。

(可邑小镇街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可邑村里的面貌大为改观,建立了彝族阿细文化陈列室,道路旁、民居、烟叶烤房、村委会、小学校等建筑物上画上了彝族支系阿细人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的壁画,这些壁画既有民族特色,又是对子孙后代文化传承的生动教材。可邑小镇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把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小组+农户”的发展模式,打破村庄界限,提升乡村经济活力,村民变成了“上班族”,当起了“小老板”。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开办乡村客栈、农家乐、特色餐馆、手工作坊等60余家。“可邑小镇景区就地提供了就业岗位300多个,目前景区的工作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可邑小镇景区的郭飞主任告诉记者。

(非遗传习馆 孙思漫 图)

(文创集市 孙思漫 图)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促进生态文旅有机融合

在做美村庄的同时,可邑小镇深入挖掘彝族阿细文化的内涵,先后建成旅游专线、密枝山栈道、虎啸山林、水景观、祭火广场森林酒店、帐篷酒店等旅游景观和功能服务设施。在此基础上,通过植入场景体验、娱乐、购物、酒店管理等新业态,实现旅游富民、景区升级、生态保护、文化融合等有机结合。

(虎啸山林浮雕 纳子胜 图)

近年来,可邑村以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为载体,搭建旅游平台,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人文景观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生态旅游业,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表演和具有彝家特色的农家饭菜引得游人观光旅游。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景、民族文化以及成功的发展模式,可邑小镇已经成为弥勒乃至云南旅游产业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密枝仙境入口 纳子胜 图)

如今的可邑小镇,先后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众多荣誉称号,还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云南省特色小镇”,成为广大游客休闲度假的目的地。

(可邑小镇 纳子胜 图)

部分图片由弥勒文旅 提供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