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为让广大党员更好的学习党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丽江市委史志办、市委网信办联合开设了“丽江党史故事”专栏,定期刊载丽江党史小故事,敬请关注。
丽江人民为抗战支前运军粮
1942年1月,日军突破泰缅边境,相继攻占了缅甸的毛淡棉、拔安和缅甸首都仰光。之后,以装甲车为先导,用汽车载运步兵快速部队沿滇缅公路继续挺进。相继占领了云南的畹町、腾冲、龙陵等地,并派飞机不断轰炸保山城,矛头直指祖国西南城市昆明、重庆。原属于安全大后方的云南,转眼变成抗日前线,边境数县烽火连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部队云集滇西,驻守西昌的第十一集团军移防怒江,重庆政府在云南楚雄成立了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先后任命陈诚、卫立煌为长官,集结了第二军、第六军、第八军、第五十三军、第五十四军、第七十一军以及撤回国内的远征军等,整编待命;东面以保山为基地,以霍揆彰为总司令的第二十集团军等集结约20余万人。部队云集滇西,军粮需求数目浩繁,国民政府向农民以征实、征购、征借等办法,筹集部队粮饷,云南省政府按前方部队需粮数量指令所属各县拨交军粮。
为了支援抗战,丽江地区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勒紧裤带,积极上交军粮。仅1942年,丽江县按稻谷6成,杂粮4成,运交军粮42149公石,约合14049包2公石;永胜县按稻谷9成,杂粮1成运交军粮41822公石,约合13940包又2公石;华坪县按稻谷8成,杂粮2成运交军粮15843公石,约合5281包;宁蒗县按稻谷8成,杂粮2成,运交军粮5458公石,1819又1公石。丽江四县合计拨交军粮105272公石,35089大包又5公石(按3公石碾米一大包计算)。
1942年7月,开始在丽江、永胜两县征购军马,至1943年2月共征购军马1598匹,占此期全省军马征购数的7.4%。
丽江地处边陲,人民生活贫困,又没有公路,交通极为不便,但是在支援抗日战争的号召下,丽江各族人民发扬“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同仇敌忾,按照云南省政府指令,各县由各乡、镇征派成百上千民夫、驮马,如不能出夫、马的按规定摊派款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支前运送军粮。运送军粮的民夫、驮马,人背马驮,翻山越岭,脚穿草鞋,日行百里,将军粮背运到指定地点,将军米如数交给远征军第一路总监部直属十二分站、第十一集团军特务营二连、云南供应局、云南补给区司令总部一兵站支部等单位,再转运战区部队,全面完成每年的征粮任务及运送粮食任务。据中共丽江市委党史研究室2007年在抗战时期丽江市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中统计,1939年-1945年,丽江共征购军粮、借放积谷、分发赈恤米等66982900公斤。
当时丽江县的军粮从县内运往剑川,到洱源县牛街或沙坪交付。永胜县军粮的运输以县城、三川坝为起点,经河口、期纳、金江渡、片角到宾川坝。华坪县军粮的运输以县城、荣将、新庄为起点,经大姚县弯碧渡,到宾川县平川,再到宾川坝。
据亲历者讲述,在运送军粮的路上,广大民夫汗流浃背,忍饥挨饿,支援前方运送粮食。有的民夫,在路途中生病死去,有的民夫遭遇意外,有的在运粮途中活活饿死,但是没有一个人动用军粮。据说一个背送军粮的妇女饿死在运送军粮的路上,她的肚子里全是树皮和草根,没有一丁点粮食,但是她身上背着的粮食却完好无损。在当时交通闭塞、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正是这样无数的民夫参与到运送军粮的队伍当中,将军粮如数交运到指定地点,才保障了滇西抗战部队的后勤供给,用实际行动支持了抗战,支持了反法西斯斗争,为中国抗战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中国的抗战正是有了这样各族人民的倾力支持,才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李瑞泉整理 丽江市委史志办修订
编辑 李亚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