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玉溪新增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王艳华 文)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通知》指出,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

在公布的名录中,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的“鼓舞(彝族花鼓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来认识一下此次玉溪入选的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

花腰傣服饰是生活在新平县漠沙、戛洒、水塘等镇以及元江县部分地区的花腰傣妇女的传统服饰,是花腰傣妇女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花腰傣先民留给人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花腰傣服饰由自织自染的青布和色彩缤纷的缨穗、银铃、银泡、银手镯等组成,层层叠叠,浑然天成,达到色、形、态的完美统一。姑娘们穿在身上,华而不俗,悠然得体,其精湛、纤巧、别致的程度,堪称绝佳的艺术品。花腰傣服饰不但保留着远古的遗风,还蕴含了花腰傣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观地体现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

花腰傣的服饰文化,与花腰傣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花腰傣服饰是女子成年、定亲、成婚的标识。在花腰傣的传统节日“花街节”上,花腰傣男女青年择偶订情,服饰是“小卜少”(小姑娘)们显美赛美的主要内容。在花腰傣的婚礼和葬礼上,妇女们都要穿上盛装,以示庄重。尤其是新娘的婚礼服,往往是从孩提时期学习针线时起就开始绣制,一套衣服要耗费几年的工夫,多数还得靠长辈的帮助。

新平县境内有傣雅、傣洒、傣卡三个支系,他们的服饰各具特色,但都以黑色为主色调,间有红、绿两色丝绸,再点缀上雪亮的银泡和彩色的织锦花腰带,显得雍容华贵。在服饰的制作过程中,花腰傣把祖先遗留下来的古老文化融入其中,从服饰中就可看出花腰傣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积淀。

鼓舞(彝族花鼓舞)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是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流传最广和最主要的一种民间舞蹈。旧时主要用于丧葬时跳的祭祀性歌舞,旨在送灵归祖,如今,彝族花鼓舞适应社会发展,衍生了艺术表演新功能,成为峨山县每年“咪嘎哈”“开新街”“火把节”等活动场合必不可少的表演。

(柏云飞  摄)

据峨山县藏明朝中期手抄五言诗体彝文古籍《笃慕拢细则兜》(笃慕采尖刀草),彝族花鼓舞源于彝族共祖阿普笃慕历经滔天洪水,主持六祖分支,踩踏尖刀草,开疆拓土、四方迁徙的历史记忆。彝族花鼓舞,主要流传于玉溪市峨山县塔甸、富良棚、岔河、甸中、与大龙潭等乡镇,辐射至晋宁、玉溪、双柏、新平、元江、通海等毗邻区县。

(钱志飞  摄)

彝族花鼓舞分急鼓和板鼓两个部分。急鼓动作较快,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板鼓庄重沉稳、轻柔舒缓。一支花鼓舞队配有“箐鸡尾”龙头,花鼓、槌与白手巾,大钹、小钹、小铓。彝族花鼓舞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特别是脚部的动作千变万化,有踩、踏、蹬、踢、跺、顿、蹲、绕、弹、崴膝以及吸腿空转、吸腿绕脚、双脚纵步等复杂的技巧动作。动律重心朝下,不间断跳跃,共有“拜四方”“螺蛳转”“鬼跳脚”“割荞调”等35个表演套路,体现出彝族舞蹈复杂多变、轻快灵活、刚劲激越的艺术特征。

(陈子平  摄)

1999年,峨山彝族花鼓舞跳进了北京,跳到了国庆大典上,以浓郁的民族色彩和艺术特色,向世人展现了峨山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从此,峨山的彝族花鼓舞开始扬名并得以很好的挖掘和弘扬。彝族花鼓舞被云南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山亦因此被命名为“彝族花鼓舞之乡”。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