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李捷 文)近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红河州绿春县《都玛简收》和元阳县《矻扎扎节》位列其中!
据统计,截至目前,包含《都玛简收》和《矻扎扎节》在内,红河州共有11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63项、州级184项。
什么是都玛简收?什么是矻扎扎节?接下来,小编带你一起了解红河州这两个新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都玛简收》
以哈尼族母语口传心授的叙事史诗《都玛简收》,是哈尼族流传范围最广泛,涉及人口最多的一部诗歌。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南岸的绿春县、红河县、元阳县、金平县,玉溪市的元江县,普洱市的墨江县、江城县,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以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的哈尼、阿卡人聚居村寨。具体流传在操哈雅方言和豪白方言的哈尼族聚居地区。
叙事史诗《都玛简收》分序歌、都玛简收出生、都玛简收成长、都玛简收谈情、头人逼婚、都玛简收逃婚、树王缩最禾土玛绕出世、砍伐树王缩最禾土玛绕、获取农耕历法、祭祀都玛简收升天的地方东仰阿倮欧滨、歌尾等十一个章节,共2487行,哈尼族人用哈尼族母语“拉巴”(汉语:酒歌)的形式演唱。
史诗描写了哈尼族与彝族等族群历尽艰辛砍倒“树王缩最禾土玛绕”,获得冬春夏秋四季更替的农耕历法、伦理道德、人生礼仪、生产生活、亲和自然、崇拜自然等相关知识的过程。哈尼族围绕此历法的时序节令,以十月为年首,组织农事生产,有序地安排家庭、个人的衣食住行和文化活动。
《都玛简收》多在民族传统节日或农闲时演唱,演唱方式为一人演唱,众人聆听,众人也可与之对唱。演唱地点多在家中火塘旁、饭桌酒宴上,也可在婚丧嫁娶、起房建屋、民俗活动场等场所。
为纪念都玛简收,每年正月的第二个属牛日,绿春县城周边的大寨、坡头、落瓦等十二个哈尼族村寨,进行“阿倮欧滨”祭祀活动。
(祭祀水源)
(新娘出嫁路上)
(演唱《都玛简收》)
(省级传承人陆波才演唱《都玛简收》)
(传承人演唱史诗《都玛简收》)
(传承人相互切磋)
(学徒进培训基地)
(传承人在饭桌上演唱《都玛简收》)
《矻扎扎节》
《矻扎扎节》又称“六月年(节)”,是哈尼族祈求丰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场盛大节日,在农历六月稻谷扬花吐穗时举行,是哈尼族一年中承上启下的节庆活动,对哈尼族百姓由春耕季转入秋收季调节身心、凝聚人心起到重要作用。
每当《矻扎扎节》举办时,元阳县的村村寨寨都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欢度这场3至5天的盛大节日。第一天,村里选派能工巧匠到磨秋场架设磨秋、秋千,全体村民一起翻新祭祀房,迎请天神到哈尼山寨过节。第二天,村民将集资买来的公牛牵到磨秋场进行祭祀,每家每户平均分配牛肉,带回家祭祀祖先神灵。第三天,家家户户端着丰盛的饭菜到磨秋场参加谢神宴,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昌盛,之后人们开始载歌载舞,相邀串寨、对歌、打秋千、打磨秋,其乐融融。
《矻扎扎节》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歌舞、美食、服饰、信仰及文化,并遵循当地梯田的季节物候更替规律,科学指导哈尼族人民梯田农耕生产活动有序开展,同时借助节日民俗表达对自然界的保护和敬畏,对于保护哈尼族地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和人文生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打磨秋荡秋千)
(制作磨秋)
(架设秋千)
(祈福仪式)
(祭祀秋千)
(谢神仪式)
(咪谷摆放祭品)
(打秋千)
红河文旅 图责编 龚怡丹审核 代基凯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