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南华县以文艺为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一线持续升温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李华萍 文/图)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南华县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要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为载体,大力实施“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心、走深、走实。

强基建,铸阵地,积极打造党史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多方筹措资金200余万元,争取实施“两馆一站”总分馆制建设,采取“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模式,建设以县文化馆、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为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惠民”工程惠及更多群众。目前,县图书馆通过总分管制建设以后,内部功能齐备、设施完善,设采编室、外借室、报刊阅览室等11个服务功能室,有藏书10万余册,期刊100余种、报纸50余种,实行开架借阅达100%;县文化馆通过实施总分管制建设和提升改造后,馆内设有野生菌展厅、书画展厅、电子阅览室、非遗展厅等6个功能室,有各类非遗展品800余件、艺术展品500余件、野生菌展品60余件;10个乡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均达到了“十个一”标准;建成村级、村组文化活动场所633个,农家书屋141个、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点134个,128个村(社区)实现了综合文化服务全覆盖,200人以上的自然村均有了文化活动室,每个文化活动室均配备图书1200种、1500册以上。全县形成了运转高效、机制健全、服务统一的2个县级总馆、10个乡镇分馆、128个村级服务点的图书馆、文化馆集群,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实现县、乡、村三级资源互联互通,联动共享,每周开放时间达70小时,在供需有效对接、扩大有效覆盖、实现资源整合、推动资源下沉、提高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今年1至5月,全县“两馆一站”共接待借阅、参观、上网、培训等群众达6.4万人次。


聚核心,扬主流,大力弘扬传承党史先进文化。精心筹划、认真组织承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创作展;积极推荐申报南华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传承人丁兰英的非遗优秀作品参加在上海市举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展,通过组委会专家学者遴选后,南华县4件(套)优秀非遗作品受邀参展。同时,充分发挥县文化馆、县图书馆“传承红色经典、传播先进文化、服务社会大众”的主阵地作用,积极举办“继承革命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经典读书会、“唱红色经典、抒时代豪情”红歌传唱培训班、“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广场舞培训班等,引导广大读者和干部群众唤起红色记忆,抒发爱国情感,不忘初心听党话、对比深思感党恩、坚定信念跟党走,用文化的熏陶力和感召力引领风尚、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推动发展。


听民声,汇民意,深入实施文化产品供给工程。以县文化馆、图书馆、咪依噜演艺公司为龙头,积极在全县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今年以来,县图书馆举办全民阅读红色经典读书会2期,开展图书漂流17场次、举办红色书刊布展活动4期;县文化馆组织60余名美术摄影骨干到兔街镇采风,创作优秀作品100余件,举办南华县“神奇哀牢·茶山彝韵”美术摄影优秀作品展1期,同时,组织文艺参赛队参加楚雄州“彩云之南等你来•云舞飞扬感党恩”2021年广场舞大赛并荣获“优秀奖”;咪依噜演艺公司在全县开展“戏曲进乡村”巡回演出65场次,带动发展了136支业余文艺队,同时,结合疫情防控、推进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创作了音乐快板《战胜疫情靠大家》、月琴弹唱《南华疫情防控顺口溜》和快板说唱《垃圾分类七字诀》等7部文艺宣传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疫情防控和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相关知识,在全社会营造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浓厚氛围。


责编 童文文审核 李文女